1、三次产业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28.65亿元,年均增长15.8%,高出规划目标2.8个百分点,完成规划任务的98.9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160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8.2:52:39.8调整为7.5:59.9:32.6;县域生产总值平均规模达到32.16亿元;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6.6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6.8%,增长19.8%,完成计划的73.6%;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6.01亿元和7.5亿元,平均增长30%以上。干杂果面积累计达到100万亩,水果面积累计达到62.4万亩,提前两年建成了160万亩鲜干果基地;启动实施了51个新农村示范村和71个重点扶贫村的建设,其中20个新农村示范村达到省上标准;搬迁农村贫困人口19360人,新建沼气池1.4万口,解决了农村13.6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9.4平方公里,分别完成规划任务的84.2%、117.4%、113.7%和9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21亿元,增长24.8%,完成规划目标的97.9%;进出口贸易日趋活跃,三年累计达到7597.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1651万美元;接待国内外游客36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分别完成规划目标的73.4%、65%;城乡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分别达到25平方米和26平方米,完成规划目标的96.2%和92.9%。
2、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项目带动作用日益显现。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64.16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58.6%;三年共安排三批“十一五”重大项目50个,已建成投产25个,在建项目19个,前期项目6个,累计完成投资88.2亿元。华能电厂一期工程、铜川铝业节能技改续建、声威一期、西川和玉华煤矿改扩建、铜川创卫一期工程、玉皇阁特大桥等25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或运营。声威二期、旺旺食品加工、铜川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新耀垃圾处理等项目顺利实施,陕重汽零部件加工基地建设、陶瓷挂板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华能二期、大唐煤矸石热电联产、声威年产500万吨粉磨站、龙潭水库等一批重大前期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市的电解铝、水泥、煤、陶瓷等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电力、食品加工、旅游等产业成为我市初具产业特征和产业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3、城镇结构趋于合理,辐射功能得到加强。截止2008年,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51.14平方公里,总人口84.8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73万人。全面完成了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目标任务,“两区一廊”带状组团和“十”字型城镇带功能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达到53.9%,完成规划目标的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7.36平方公里,完成规划目标的89%,城市居住人口达到39.43万人;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城市绿化率33.2%,绿化覆盖率达到39.2%;用水普及率93.25%,燃气普及率达到91%;全市小城镇道路硬化率达到96%。城市建成区中新区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积聚人口已达7万人,分别完成规划目标的79%和70%,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和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全市23个建制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3.7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6.3万,基本形成了“一主两次”城镇发展带(主轴带沿210国道发展,次轴带分别沿梅七铁路、城市西环路、铜白铁路线和305公路发展)。
4、污染治理效果明显,城市环境焕然一新。2006年-2008年,全市SO2削减率累计达到15.8%,完成计划任务的49.5%;COD削减累计达到9.07%,完成计划任务的90.7%;到2008年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16吨标煤下降到1.95吨标煤,较“十五”末降低9.72%,完成计划任务的48.6%;累计关闭拆除23台机立窑、2条中空窑、5台湿法旋窑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331万吨,提前2年完成了目标任务,水泥粉尘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清理了黄堡、青岗岭、柳湾沿线76家煤厂,完成植树造林49.6万亩,完成规划目标的76.3%,新增城市绿地423.46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9%,完成规划目标的96.5%;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完成规划目标的81.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7%;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33天,比规划目标多出60天,是铜川有自动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5、启动实施了民生十大工程,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6年-2008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24万人,完成规划目标的84.8%,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42%以内;截止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008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10%,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91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06.2%,均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渭北旱塬优质小麦选育及产业化工程等3个项目列入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计划;铜川中星材料公司申报的“陕西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列入省首批“13115”科技创新研究中心;耀州区城郊星火技术密集区、宜君彭村工业园区列入省“13115”科技创新重点产业园区。2008年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全市有中小学542所,较2005年减少161所,教育资源整合率和利用率不断提高。到2008年,全市涌现出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8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进一步加强了“医疗救助”、“疾病预防控制”两个体系建设,截止2008年,建成乡镇卫生院3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23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5个,千人医疗机构病床数达到4.8张,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民参合率达到97%,受益农民达到42.27万人;7.29万城镇人口和3.7万农村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已参保10.13万人;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提前两年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三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5‰以内。耀州窑传统工艺、药王山“二月二”古庙会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