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18 17:17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促进城乡就业的重要载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铜川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根据《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中小企业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村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努力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力推进“5523”工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使全市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2005年,全市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1.87亿元,完成总产值61.1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8.04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1.69、1.76和2.06倍,“十五”年均分别增长11.08%、11.95%和15.55%;完成增加值14.56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9.26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1.91和2.14倍,“十五”年均分别增长13.79%和16.45%。
  (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猛。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18014个,比“九五”末净增6833个,占全市中小企业总数的97.67%;从业人员6.35万人,比“九五”末净增1.81万人,占全市中小企业职工总数的75.6%;实现营业收入36.37亿元,完成总产值41.78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1.87和2.23倍,“十五”年均分别增长13.29%和17.35%,均高于全市中小企业同类指标的增长速度,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市中小企业的主体力量和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十五”期间,全市中小企业建设项目200多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多元。其中建成千万元项目20多个,百万元项目100多个。耀州宾馆、华腾建材公司3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印台的中创集团2万吨预焙阳极生产线、王益的齐天乳业液态奶生产线、宜君的棋智核桃乳生产线和铜新面粉生产线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产,使我市中小企业的实力大大增强,为“十一五”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十五”以来,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300多个,其中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余家,涉及鲜干果、粮油、奶畜制品等二十多个门类,主导产品40多个品种近百个规格型号,在省、市内外均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的产品已远销国际市场。祥云公司、正立公司、李华葡萄酒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005年,加工转化苹果、葡萄、核桃等果类10多万吨,加工转化粮食、油料、秸秆等其它农副产品20多万吨,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五)社会贡献越来越大。2005年,全市中小企业个数发展到18444个,比“九五”末增加了6477个;从业人员达到8.4万人,比“九五”末增加了1.4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以上;资产总额21.7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17.02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了7.93亿元和7.74亿元;完成增加值占到全市GDP的21%;发放职工工资总额3.25亿元,农民人均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达到730元,比“九五”末净增21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以上。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今后五年,我市正处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5523”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面临诸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一是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大发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中央和省上同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保护、扶持、服务引导和规范中小企业发展,破除发展壁垒,加大财税和信贷金融扶持力度,改进完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国务院“大关中经济带”和省委、省政府“一线两带”和关中城市群建设理论的提出,使我市关中能源建材工业基地的地位更加突出,为我市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之受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制约,一些资源开发、加工制造产业将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我市中小企业将得到更多承接产业转移机会。四是全省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将使中小企业有更多机会利用新技术成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五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磨炼造就了一批优秀企业家和职工队伍,为今后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充分看到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必须清楚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整体素质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管理粗放,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低下,特别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核心竞争力不强。二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资源开发型企业比重大,资源浪费大,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国家对资源、环保方面调控力度加大,煤炭、水泥等产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三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企业获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和各类服务的渠道不畅,特别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纵观新时期中小企业面临的形势,总体上是机遇多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只要紧紧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正确引导,合理布局,科学应对挑战,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必将会实现新的突破,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5523”发展思路,以增加企业总量、扩大企业规模、创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突破口,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中小企业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创新和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大力推动全民创业,积极催生中小企业,为把我市建成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总体目标。到2012年,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催生创办中小企业3000户以上,总数达到28000户以上;
  ——扶持培育25户年营业收入过亿元、100户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
  ——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使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6万人以上;
  ——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18%,力争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5%;
  ——完成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
  (三)发展思路。今后五年,我市中小企业发展要以大力推进“5523”工程为切入点,以建设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为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改造提升煤炭产业。煤炭行业要抓住近年来的价格优势和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的产业优势,坚持走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通过支持企业技改促进企业素质提升,提高全市煤炭行业中小企业的原煤产量。要在精洗煤、煤化工和水煤浆等原煤深加工产业上做文章,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推进煤矸石、煤层气、油页岩等煤炭副产品和伴生品的多层次开发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多环节增值。
  二是做大做强水泥、陶瓷等产业。水泥行业要按照“上大关小、治旋关立、集中锻烧、分散研磨”的思路,重点围绕秦岭和声威的水泥熟料搞配套水泥粉磨生产线,大力发展白水泥、道路水泥、油井水泥等特种高等级水泥,积极开发水泥预制件、商品混凝土等深加工产品,努力打造秦岭、声威两个水泥产业集群。陶瓷产业要依托现有资源,深挖和创新传统工艺陶瓷,不断提高日用陶瓷品位;加快发展建筑陶瓷、电力用瓷等高附加值陶瓷,促进陶瓷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到2012年,初步形成黄堡、陈炉两个陶瓷产业集群。
  三是大力发展配套型加工企业。围绕全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时机,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市场化外包服务和社会化分工协作,加快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华能铜川电厂、铜川铝厂、秦岭公司等大型工业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一批铝型材加工企业、水泥预制品企业和三产服务业。同时要积极扶持一批有一定规模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配套加工企业,鼓励他们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形成以新产品、新技术促进全市大工业的发展,以全市大工业的发展带动配套中小企业发展的良性格局。
  四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企业。充分利用本地农业生物资源,以果品、畜产品、农业剩余物质加工为重点,引进省内农业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做大做强祥云公司、正立公司、李华葡萄酒厂、棋智饮品、齐天乳业、大匠农科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旺旺食品、佰度食品等知名企业扩大产品覆盖、扩大市场份额,新催生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涉农中小企业向大型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积极构建中小企业与农业生产主体的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拓宽空间。大力发展一批从事包装储运、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企业,形成以“服务”促“生产”,以“配套”促“加工”的涉农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五是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为生产生活提供基本服务的运输、商业、餐饮、住宿、文化、娱乐、房地产等领域,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要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入手,积极发展物流配送、仓储式购物、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管理咨询、信息服务、投资评估、论证等中介服务业,促进各类专业协会和农村经济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支持社会和民间资本创办社区教育、抚育、医疗卫生、家政餐饮等社区服务业,为居民创造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尽快壮大房地产业,加快房屋开发、市场销售、物业管理等环节的分离和专业化,推进房地产业现代化。
  六是做强电源、医药、旅游三大新兴产业。电源制造业要充分发挥兰芝、麟字、秦煤等企业在新区南部工业园聚集优势,在大力发展工业动力、民用电源的基础上优先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绿色电源、新型电源,构建西部大型电源生产基地。医药业要打响“药王”品牌,加快中药材GAP认证工作,推进中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以丰禾、方舟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及中药饮片生产,积极开发医疗保健品,加快新药研发和成药制造的基地化、产业化建设。旅游业要依托旅游资源,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旅游纪念品、发展民俗风情观光、商贸购物、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服务型企业,努力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四、措施保障
  (一)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1、鼓励中小企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充分利用我省的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扶持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研发项目,认定一批自主创新、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创新示范企业,带动全市中小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筛选一批有技术研发实力的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在企业建立教学研发基地,树立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典型,重点予以扶持;鼓励企业集中优势共同出资成立研发机构,力争到2012年,在水泥、电源、医药、陶瓷等行业建成1—3家民营研发机构。
  2、实施名牌战略。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专业园区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建材、铝业、装备制造、电源和陶瓷等支柱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标准认证,全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陕西省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等,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12年,力争创5—10个省级及省级以上名牌产品。
  (二)推进产业集群和园区化发展,努力提升产业化水平
  依托各类产业园区、资源聚集区、名牌产品和骨干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我市中小企业布局分散、产业链条短、规模小、整体效益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立足墙材、食品、铝业、建材、陶瓷、新材料等6个市级工业园区和周陵农业科技示范园及区县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入园发展,提升聚集效应,培育产业集群。
  1、为大企业、大集团搞好产业配套,大力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园区。依托我市已有产业基础,围绕全省规划发展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医药等产业集群和我市重点发展的电力、建材、铝业、煤炭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零部件、上下游产品、工业废弃物处理、运输服务等配套企业,着力推进秦岭、声威、董河、坡头、陈炉、新区等市级工业园区和印台顺金、宜君彭镇工业园区建设。
  2、充分开发特色资源,尽快形成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立足我市已经形成的以苹果为主的60万亩鲜果基地和以核桃、花椒为主的100万亩干杂果基地,发展果品加工和配套服务产业集群;围绕奶牛、肉牛等畜牧养殖基地建设,以旺旺集团铜川项目、佰度休闲食品、大匠农科等龙头项目为依托,加快粮油加工和禽畜制品产业集群培育;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医药、蔬菜等产业集群。到2012年,实现一县一园目标。
  3、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园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管理咨询、法律、金融、物流、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向园区集中,以优良的条件、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引导更多的企业进入园区集中连片发展,增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壮大中小企业规模
  1、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坚持“5523”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建设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的目标,精心筛选、谋划、包装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项目,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加大宣传推介,促进项目落实,扩大资金引进规模。将项目的落地生根成长作为加快发展的头等大事,实现中小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扩张。
  2、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在继续坚持会展招商、上门招商、小分队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同时,积极开展委托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精心组织骨干企业参加西洽会、厦洽会、农高会等投资洽谈活动。加强与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和周边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3、切实抓好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坚持包联领导、责任部门、项目法人“三位一体”的项目包联责任制度,加强协调服务,分解包抓任务,确保项目落到实处。对企业和投资者实行“保姆式”服务,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形成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投资环境,确保引进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四)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原则,围绕煤炭、铝业、水泥等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筑巢引凤,外引内联,大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以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等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和资产重组,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
  2、推进管理制度创新。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采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步健全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
  (五)加大信贷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企业担保难、融资难问题
  要加快改进金融服务体制、机制,拓宽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扩大抵押范围,降低贷款门槛,改变中小企业在融资格局中的弱势地位。
  1、大力推进银企合作。金融机构要专门制订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增加信贷投放,调整信贷结构,开发有效的金融产品,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各国有商业银行要扩大对基层行和企业的授权授信,合理减少贷款环节,缩短审批时间。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信息平台,促进银企合作。
  2、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育成体系与工作机制,鼓励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参与并购重组,通过市场融资;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实施信托计划等项目融资方式直接融资;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市场或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直接融资。
  3、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导向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创办各种中小企业投资风险机构,加强对创业期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推动中小企业法人产权交易试点和股权融资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退市机制,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市场环境。
  4、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快构建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相互补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铜川市开发投资公司和铜川市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为龙头,鼓励引导商业担保机构和互助担保机构扩展业务,增强服务功能,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投资担保。积极组建成立铜川市中小企业信用协会,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进一步健全信用担保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外部环境。
  (六)加强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围绕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原材料、节约土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建立健全企业资源节约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对能源资源、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管,建立能耗年度档案,强化“三废”处理,制定完善节能降耗减排方案和措施,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落后产能。积极做好清洁生产的示范推广和强制性审核工作,着力抓好一批节能降耗示范企业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所有新建和扩建项目都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2、积极探索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发展一批以煤矸石、粉煤灰、废陶瓷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建设一批煤矸石、煤层气、发电和水泥窑尾余热发电等能源型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增强全民创业激情
  1、围绕“国家银河培训工程”和“人人技能工程”,切实抓好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依托大中专院校、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和职称评选、技能鉴定,为中小企业发展培训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建立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市场,加强培训师、策划师、营销师认证和市场培育工作,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
  2、加快创业辅导和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市、区(县)创业培训基地和创业辅导站,建立市县网络管理咨询系统,并与省网联通,为中小企业发展和全民创业提供咨询服务。选聘具有专业资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专家组成创业辅导队伍,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咨询、工商登记、产品试制、市场策划、形象设计、营销管理等创业辅导,千方百计地激发调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和家庭创业的积极性。到2012年,每个区县都要建立起创业培训基地。
  (八)加强领导,努力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各区县都要健全中小企业工作机构,切实履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能和职责,要强化队伍建设,转变职能,改变作风,进一步提高规划、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水平。围绕创业基地建设、产业集群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安全生产等关乎中小企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研究对策方案,切实予以帮助解决,促其加快发展。
  2、健全完善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全面清理现行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及时废止和修订市场准入、税收、金融、社会服务、权益保护、政策扶持等方面与其不一致的有关规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在立项、投融资、税收、用地、工商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3、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振兴区域经济的头等大事,定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加快发展的措施。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新增财力情况逐年增加。积极利用国家“火矩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4、努力营造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其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推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维权保护机制,依法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为推动全市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为振兴铜川经济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网络编辑:
信息审核: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