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一线两带”《发展规划》情况介绍
来源: 发布时间:2008-10-28 16:34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一、我市“一线两带”《发展规划》的形成过程1、从2002年6月起,为了配合省上《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前期研究,我委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在我市“十五”计划的基础上,按照省上的调研提纲,如期提交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2、2002年9月,在省上《意见》以陕发[2002]13号文件正式颁布实施以后,我委在认真学习《意见》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抓住省上加快“一线两带”建设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率先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对铜川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基础、潜力、前景、思路、目标、突破重点等进行了论证分析,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座谈讨论,形成了我市具体的《实施意见》,已经以铜计发[2002]299号文件上报市政府。并同时启动了我市“一线两带”《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3、2002年11月,在省上《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实现关中跨越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陕政发[2002]59号文件正式颁布实施以后,我委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市经贸委、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市科技局一道,加紧修编我市的《发展规划》。在吸收市委第九次党代会的主要精神和全市经济发展务虚会的主要研究成果,广泛征求各区县、38个市级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及措施,先后六易其稿,形成讨论稿。4、2003年5月7日,由市人大赵天文主任、市委李顺民副书记、市政协杨志良主席、市政府张东武副市长召集,各区县、市新区管委会、38个市级有关部门参加,对规划讨论稿进行座谈讨论,会后我委根据讨论意见进行认真细致地修改,形成现在提交会议审查的稿子。二、我市“一线两带”《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根据省上《规划》对我市的基本定位,结合我市实际,研究编制形成了我市“一线两带”《发展规划》。该规划在结构上与省上《规划》保持一致,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基本思路与奋斗目标、区域布局与整体推进、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招商引资与机制创新。现将《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做一简要介绍。 1、基本思路与奋斗目标①基本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决定,整合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市四大战略,做强有色、建材、能源三大支柱产业,做大果业、食品加工、旅游三大特色产业,营建农业产业化、工业走廊、加工业园区三大功能区域,与西安错位发展,建成关中北部的特色产业群,成为关中辐射带动陕北的桥梁。②奋斗目标:从现在起到2006年: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建成或基本建成铝厂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华能铜川电厂、众城水泥工业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到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600元;三次产业结构提升到10:48:42;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60%以上。城市化水平全面提升。以新区为龙头,老市区和耀州区、宜君县城为依托,若干个小城镇为基点,基本建成南起新区、北至宜君的百里城镇群。到2006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0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新区常住人口达到7万人以上;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3%以上。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到2006年,每年安排就业1万人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06年,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质量标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0%以上;整个社会正在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到2007年,铜川经济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到2010年,铜川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具有向渭北、陕北地区较强的辐射能力,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000元。2、区域布局与整体推进①构建农业产业化、工业走廊、加工业园区三大功能区域,推动整体协调发展。②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建成西部投资的最佳区域、形成西安高新区的接续地、构建一流人居环境,打响新区城市品牌,增强核心带动作用。 ③突出抓好包括新区、耀州区、老市区及连接带在内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编制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以城市规划为先导,构筑新型市区布局。④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公路、水利、电力、信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3、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①以果、牧、药、菜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按照“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打造名牌,带动农户”的思路,围绕果、牧、药三大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绿想集团、祥云公司、正立公司、凯撒集团、方舟制药等龙头企业,开发培育和引进一批以果品、肉奶、药材加工为主的新的龙头企业。到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0个以上,50%以上达到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标准。重点:一是坚持数量与质量并举,水果与干果并重,发展规模果业;二是立足我市草场资源丰富的实际,结合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做强畜牧业;三是按照“依托资源,退耕种药,兴办市场”的思路,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四是依靠科技进步,以反季节蔬菜和设施栽培为重点,壮大蔬菜业。②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突出优化工业结构:以资本为纽带,加快资源性产业的深度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强铝业、建材、煤炭三大支柱产业。到2006年,三大支柱产业的总产值达到55亿元,占整个经济的比重达到30%以上。重点:一是将铝业和建材作为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的主攻产业,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二是改造煤炭、电力机械、陶瓷等传统产业,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三是扶持发展势头强劲的食品加工、医药制造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③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以旅游业为重点,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培育房地产、社区服务、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整体发展水平。重点:一是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做强旅游;二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4、招商引资与机制创新确保实现奋斗目标的五项措施:一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二是创新管理体制,搞好城市经营;三是创新人才体制,强化智力支撑;四是创新企业制度,放开市场主体;五是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贯彻落实。


网络编辑:
信息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