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8-05 11:32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一、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新区1993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自1997年成规模开发建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人气进一步提升,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型城市雏形形成。
2005年底,新区开发面积已达1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5.13亿元。建成城市雨水、污水管网及道路41公里,敷设供水管线20公里,敷设天然气管线11公里,架设供电线路130公里,敷设电信线路153公里,有线电视信号接通,建设城市绿地11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建设了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阳光中学、博爱医院、长丰市场、银河酒店等一批教育、卫生和商贸设施,设立了金融、公交等服务机构。目前,入区项目和单位200多个,市级机关各部门已迁入新区办公,已开发建设居住小区9个,人口达到5万。以台湾旺旺集团铜川瑞麦食品公司、陕西兰芝实业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麟字特种电源等为龙头的一批生产性项目纷纷落户新区,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实现资源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促进和带动作用。2005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240万元,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分别为4370万元、18570万元、13300万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4亿元,实现区级财政收入11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0元。
从国内外大多数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实践来看,其发展明显经历了初创阶段、创业阶段、强化阶段和成熟阶段四个发展时期,根据新区目前发展的现状,仍处于创业阶段。
(二)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1)面临的问题
一是随着开发区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变数增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开发区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开发区原有的两大优势面临极大挑战:政策优势明显淡化,体制优势不断弱化,尤其是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缺陷日益显现。同时,铜川市新区与发达地区及国内其它经济开发区相比,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偏小,工业集中区起步较晚,产业聚集效应没有完全形成,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弱等现实问题。二是新区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改革开放意识不够强,管理体制不顺,债务负担沉重,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市内投资大、市外投资小,房地产业投资大、工业产业投资小,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功能滞后,城市规划滞后,建筑布局不合理,建筑风格不突出,工业产业发展不快,投资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比较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较少等问题。三是新区在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着进一步增强农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建立健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等诸多问题。
(2)面临的机遇
一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全面结束,随着世贸组织各项政策在我国的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会进一步加大。这些既有利于新区扩大开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而且有利于规范对外经济活动,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二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实行新的土地政策,对开发区土地和资金的供给进行了限制,影响了开发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的扩张,但是也为开发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提供了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三是随着西安都市圈、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建设以及“一线两带”建设步伐的加快,省内外资本、技术、产业类流动日趋频繁。新区处于“一线两带”和关中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区,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有利于新区承接西安都市圈发展的辐射,有利于新区协调发展和错位发展。四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会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同时,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短缺,煤、电等资源紧张状况在短期仍不会有大的改善,西部资源优势会进一步显现。这将有利于新区继续争取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有利于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和招商引资。五是 随着台湾旺旺集团、江苏兰芝集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星材料园等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新区,并逐渐做大做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和加快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继续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暨项目带动战略,依靠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努力推进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打造铜川新兴产业基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以电源业、食品加工业、新材料及其加工业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和谐友好发展。
(二)奋斗目标与发展指标
按照建设现代气息浓厚,建筑风格独特,产业支撑力强,人与自然和谐的园林式城市的战略目标,到“十一五”末,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省内同类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位次前移。全区GDP力争达到7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区级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200万元。到“十一五”末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产业结构:“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提升一产,大力发展二产,积极培育三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上升。“十一五”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
城市化:到2010年新区10平方公里开发区建成,开发面积达19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万,其中非农业人口6万。
人民生活: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
可持续发展:人口达到10万,建成城市绿地达1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国同类开发区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农业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系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到“十一五”末努力使新区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相对发达,经济结构合理,产业聚集效应强,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大,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新型城市。
三、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加速工业产业的发展
(1)发展电源业、食品加工业等新兴产业,培植支撑产业。结合全市“5523”工程的实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污染小、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比较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培育并壮大电源业、食品加工业、新材料及其加工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四大支撑产业,将新区建设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基地。
电源业—以兰芝和平动力电源为龙头,依托麟字特种电源、吉富电源,重点发展环保、高新技术电源、节能电源,培育壮大新区电源产业,打造西部电池生产基地,使其成为新区未来最具有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10年,全区电源业产值力争达到7亿元。
食品加工业—以旺旺集团铜川瑞麦食品公司为龙头,依托佰度食品、祥云实业、李华葡萄酒厂、亲亲乐食品、一方山水酒业、大香山矿泉水、食品添加剂生产项目、果蔬汁加工项目等,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和特色食品,使其成为农副产品加工升值的重要途径。到2010年全区食品加工业产值力争达到4.5亿元。
新材料及其加工制造业—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材料研发基地为龙头,依托海元水环(热泵)中央空调、秦原铝型材、鑫科惠铝材等,大力发展复合金属材料的研发及其加工制造。发挥铜川铝业优势,发展铝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
医药制造业—依托耀州区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孙思邈”、“药王”、“药王山”品牌无形资产,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使孙思邈制药厂建成投产并认证,扩大规模,打响“孙思邈”、“药王”、“药王山”品牌。同时,建设药王山药业中草药提取、通管丸中药加工及生物高科医药加工等,使新区医药加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大的突破。
大力吸引华能电厂、秦岭股份、鑫光铝业等大型企业在新区建设企业总部。加速新区工业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大力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扩大规模。积极引导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生产配套,推动中间环节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配套,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到“十一五”末努力发展10家产值逾亿元企业。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促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全面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产品创新,提高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兰芝实业、铜川中星材料有限公司等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的建立,使企业既具有长期发展的技术储备,又拥有产品更新换代和工艺改进的适应能力。支持重点企业、企业集团和高校科研单位以产、学、研合作或股份合作方式共建技术开发中心,支持技术入股,使科研单位与企业优势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企业孵化。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力度,形成一批科研、开发、生产相结合的实体组织,力争“十一五”期间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与发展上有大的突破,使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成为新区工业的主导产业
(2)加快南部工业园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完善园区设施配套,建设园区110KV变电站和工业道路等基础设施,使园区规划范围内达到“五通一平”。积极进行园区工业用房的开发,建设标准化厂房,提高招商引资能力。将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同园区景观建设相结合,美化园区环境。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做好对企业的服务。对入区企业,积极搭建企业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成本。“十一五”期间力争引进15个高新技术项目。“十一五”末,使园区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形成一批
网络编辑:
信息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