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促就业 全力以赴保民生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0-15 10:51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市社会保障事业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民群众期盼的“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困有所助”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落实国家各项社保政策的主要部门,其担负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工作紧系民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劳动保障厅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3年至今,全市累计有5.8万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全市劳务输出14.4万人次,创收9.8亿元;职业培训工作稳步推进,5年来全市各培训机构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83693人。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工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更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有效地维护了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为维护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千方百计促就业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就业再就业工作高度重视,真正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保持了我市就业形式的基本稳定。在市就业局及各级就业部门几年来的不懈奋斗下:195户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使大部分职工实现了就地就业;通过各级就业部门的职介中心和常年举行的“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学生召聘会”等活动,累计使2.1万余人实现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使11306名“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得以安置;2003年至今,全市劳务输出14.4万人次,创收9.8亿元;2003—2009年8月底,全市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1544.6万元,扶持2580名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同时带动1032人实现就业;近5年来,全市各培训机构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等83693人,为其就业和再就业提供了技能。目前,全市城镇失业人员29842人,失业人员中目前已就业的24222人,占81.2%;全市下岗失业人员由以前的5.6万人下降至2.98万人,其中下岗职工由4.8万人下降至2.44万人。
  经济快速发展,岗位总量得到扩展。一是把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稳定就业岗位的基础。坚持“先安置、后分流,先调剂、后减员”的原则,妥善处理改制和就业的关系。通过改制使195户国有企业重现生机,使大部分职工实现了就地就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企业失业人员。二是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仅去年随着民营经济和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新增就业岗位13210个,有效地缓解了政府的就业压力。三是把城市建设和社区拓展作为就业岗位新的增长点。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共11306个,用以安置 “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四是把劳务输出作为就业和增收的大项目、大产业来抓。全方位拓宽输转渠道,扩大劳务输转规模,以劳务输转促进了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2003年至今,全市劳务输出14.4万人次。
  新的就业格局正在形成。一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转变了就业观念。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单、政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就业形势和再就业政策的宣传,大力宣传自主创业实现再就业的典型事例,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二是为求职人员搭建就业平台,初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举行“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学生召聘会”等活动,邀请省内外300余家用工单位参加招聘,让失业人员与用工单位面对面洽谈。累计有26531人次参加了招聘会,签订用工协议8200多人。三是四级就业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就业政策的逐步落实促进了再就业。市县(区)乡镇相继建立劳动保障所站,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工作。
  强化技能培训,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各县区利用定点就业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从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入手,积极开展家政服务、计算机、家电、汽车驾驶与维修、缝纫等43个具有较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探索“培训、就业、保障、维权”为一体的“劳务派遣”新就业方式,使广大下岗失业人员都能学得会、用得上、易就业。近5年来,全市各培训机构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83693人。
  坚持不断扩大社保面,就业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以“应保尽保”为准则,推动企业规范化用工,促进职工“五项保险”的落实;在非公经济中大力推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达到或超过年龄的,未参保的关闭停产的集体企业人员,采取了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办法纳入养老保险,妥善解决其生活困难问题,政策性补助资金为破产企业拨付养老保险费2953.2万;对还未参保,因企业改制买断工龄,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实行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先交后补,为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参保职工发放失业金;对回乡的外出务工人员建立台帐进行续保,缓解就业矛盾。
  困难企业环境得到改善,安全稳定得到维护。通过企业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企业内的卫生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停产半停产企业,通过安置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使其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安置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使原铜运司、市耐火材料厂等的下岗失业人员重新找到了岗位。通过在新城广场、红旗、育才等社区开发的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将部分人员得到妥善安置,他们的工作既为创卫作出贡献,也使企业的财产和固定资产安全得到保障,维护了企业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做好劳动保障事务代理,解除群众后顾之忧。首先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由“4050”人群下延到了“3848”人群。其次积极开展养老保险政策咨询,全力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和劳务咨询。为15914人建立档案台账,妥善处理1200份转入档案中存在的各种遗留问题;受理“3848”社保补贴317人162.5万元,历年共办理“4050” 社保补贴5227人1892.9万元;转入养老保险关系462人,转出346人;办理退休、死亡退费、新参保125人;收缴养老金1331人621.2万元。三是协调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在缴费大厅安装POS机,实现刷卡缴费,既方便了群众,又确保了养老金的安全。
  发挥小额贷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为了促进下岗职工的创业和再就业,2003年5月,我市启动了“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2003——2009年8月,我市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1544.6万元,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贴息7854.7万元。累计直接扶持2580名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同时带动1032人实现就业。当前,小额担保贷款额度由每人5万元提高到了不超过8万元,贴息时间由1年延长到了2年。

全力以赴保民生

  一位经济学家曾比喻:如果市场经济是列车,那么社会保障就是轨道,市场经济的列车驶向哪里,社会保障之“轨”就要铺到哪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以赴铺好社会保障之“轨”,使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工生育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更趋完善,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市失业和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全市国营、集体企业、非公有经济组织、自由职业灵活就业人员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截至2009年6月,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企业793户,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9817人,在职职工77137人、离退休人员32680人,新增参保职工2937人。通过地税部门已累计征缴基金4.6亿元,平均年征收1.53亿元。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通过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养老金8.38亿元,平均年发放2.8亿元,确保了铜川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出台了新型农保的配套政策,2008年9月起,先后在王益区、宜君县试点实施,印台区、耀州区也已选定试点正在组织实施,目前参保人数已达413人,享受待遇的有59人,为全面推行新型农保积累了宝贵经验。积极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探索被征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养老保险解决途径,出台了铜川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并在耀州区北街村成功试点,参保人数已达600人,到龄享受待遇人员376人,月支付养老金9.78万元。
  市医疗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承担着全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具体经办工作。1996年,我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7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试点城市之一。1997年12月,原国务委员彭佩云专程视察了我市的医保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我市居民医疗保险于2008年7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设立社区经办点71个,确定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9个,并全部实现了联网结算,最大程度方便了群众的参保、就医、报销。2008年12月31日,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市级统筹。同时,我市还实现了职工、居民、工伤、生育保险全部市级统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员2511人,达到16.7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7万人的98.9%;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员8687人,达到11.9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4.25万人的83.7%。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员893人,达到7.6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7.6万人的100.2%。生育保险新增参保人员1259人,达到2.1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2万人的108%。今年,我市出台了《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实施意见》,扩大了保障范围,使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全市所有城镇人口。投资500万元为全市经办机构配备了计算机等设备及软件系统,实现了全市医疗保险网上参保登记,就医结算。在全市各个社区设立了
网络编辑:
信息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