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 |
类 别:A |
签发人:董念文 |
闫敏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亟待加强的建议》(第13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重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建议。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店面结合、讲求实效”的非遗保护工作原则,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非遗保护工作。坚持每年开展培训活动2次以上,通过邀请省内非遗专家面授、组织集中网络非遗公开课、文化馆站长效能提升培训以及“群众文艺大讲堂”“群众文艺接着讲”全省免费开放示范项目等方式和载体,对市、区县非遗干部和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工作培训,明确非遗工作流程与要点,为全市非遗工作全面、高效开展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与区县非遗中心、民间文化研究团体紧密协作,开展区域内传统民间民俗文化调研,搜集整理相关资源,建成非遗线索资源库5个,为非遗项目的发掘保护储备可持续的资源。指导区县开展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评审,累计形成区县级非遗项目110项,确定代表性传承人73名。组织民间艺术研究人员,认真梳理非遗线索,积极开展非遗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列入国家级名录2项,省级名录17项,市级名录51项;确定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11人,市级59人。
二、关于“建议财政、人事部门按上级要求拨付一定的保护经费和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建议。市委、市政府对全市非遗工作极为重视,市长和分管副市长多次对非遗宣传展示、传承保护、项目申报等工作做出批示和要求。市政府每年将非遗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支持保障非遗可持续传承发展。尤其对国家级项目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近年非遗方面累计投入资金648.9 万元,分别在耀州区董家河镇、王益区黄堡镇、印台区陈炉镇形成三处规模化、集群化的生产基地,形成相关生产性企业近100家,拥有耀瓷注册商标18个、发明和外观设计专利265件,落实就业3000余人。耀州区连续开展两届“名民间艺人”评选活动,对评出的“名民间艺人”,分别给予每人5000元和10000元的奖励。宜君剪纸与农民画现已形成企业10余家,创造就业百余人,2017年产值达到400余万元。耀州咸汤面、雪花糖累计形成企业近60家,累计落实就业400余人。
三、关于“出台改革、完善措施,解决好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困境,落实各项优惠待遇。在中华文明民族文化的谱章里,有我们铜川特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符号”建议。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市已建成各级非遗展示馆7个,并在展示馆内普遍配置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开展传习活动。非遗资源数字化,建成铜川特色民间文化与铜川非遗2个数字资源库,资源容量累计超过2T,分别在铜川市群众艺术馆官网和“文化铜川”云平台显著位置设置无障碍入口,以供群众随时进入查看。借助“互联网+”大势,开发国家级非遗项目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药王山庙会2个三维体验式APP,以动画呈现和互动体验为主要形式,向广大群众全面、动态地展示国家级项目魅力。耀州区文庙街率先垂范,面向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实行三年免租金优惠政策,开展了“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大力搜集整理本地民间音乐素材,编辑出版《李皓宇铜川民间音乐》,并依据素材创编大型歌舞剧《耀瓷丰韵》《孙思邈》《孟姜女》、舞蹈《剪纸姑娘》《剪花婆婆》《排灯舞》等舞台文艺作品,以通俗、鲜活的方式引导本地非遗项目深入人心。借助《铜川文化交流》《印台文苑》《耀州窑制瓷工艺》《铜川陶瓷》等文化或行业类杂志,进一步加强非遗宣传展示的广度和力度。组织编辑出版《孟姜女传说故事》《云梦山与鬼谷子传说》《流不尽的漆水河》等非遗类著作50余种。编辑出版《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对铜川各级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与总结。每年“文化遗产日”,分别组织展牌展示、实物展示和文艺展演,通过代表性传承人走进电台、电视台做客等形式,着力推进非遗宣传展示。全市制定统一规划,着力开展活态化传承和生产性保护,累计建成并正常开展传习活动的非遗传习所超过200个。近年来,在陈炉镇传统制瓷产业基础上,新建耀州窑产业园区、耀瓷小镇等,积极助力耀瓷烧制技艺项目产业化发展。非遗部门着力做好与陶瓷研究所、陈炉景区管委会、药王山管理局等单位的协调工作,支持建立历史文化研究所、耀州窑研究协会、孟姜女研究会、民间剪纸研究会、药王养生学会等民间团体,为非遗活态传承保护提供组织人才、智力支撑。常态化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夯实非遗宣传的基本人群,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示、讲座活动,吸引广大群众、青少年群体关注和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
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7月22日
(联系单位: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 电话:0919-318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