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4〕7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措施的通知》(陕政发〔2024〕3号),推动我市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结合铜川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深入实施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全链条废弃物循环利用、全方位标准提升四大行动,进一步释放投资和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
到2027年,工业、能源、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报废汽车年规范回收拆解量达××辆,二手车年交易量达××万辆;废弃电子电器年回收拆解处理量达××台(套),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回收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二、实施重点领域设备更新行动
(一)加快摸清重点行业设备生产和更新底数。聚焦电力、建材、有色、煤炭、机械、纺织、食品、医药、电子等重点行业,以能耗、能效、安全、排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为依据,分区(县)、分行业摸清设备生产和设备更新底数,形成供需“两张清单”。开展形式多样的供需促销对接活动,大幅提升优势设备市场占有率。(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能源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县政府、新区管委会落实,以下分工均需各区县政府、新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二)推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围绕重点产业链,聚焦电力、有色、建材、煤炭、机械、纺织、食品、医药、电子等重点行业,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方向,实施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质增效行动。鼓励工业企业开展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加快推动工业窑炉、锅炉、压缩机、泵、电机、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推广应用先进节能降碳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加强智能制造软硬件产品设备推广,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普及应用。严格落实能耗、排放、质量、安全等强制性标准和设备淘汰目录,依法依规淘汰不达标设备。建立技改项目储备清单,并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和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到2025年,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推广应用能效2级以上节能设备;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陶瓷、石灰、耐火材料、有色、矿物棉、铸造、砖瓦窑等行业炉窑完成清洁能源替代。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显著提升。(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能源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动能源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华能铜川照金电厂、陕西美鑫锦阳电厂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支持配置碳捕集利用设备。推进已达或临近寿命期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设备退役改造,提升装机容量和发电效率。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配电设施升级改造。扎实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逐步淘汰更新S9以下配电变压器等落后低效设备。加快推动充换电老旧设施改造升级,推动油气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市能源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执法局,铜川供电局等参与)
(四)加快建筑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加快小区及周边无障碍设施、电动自行车及汽车充电设施、安防、消防、防灾避险等配套设施更新升级。开展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一批停车场(库)、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快递存储等生活配套设施。以外墙、屋面、门窗、制冷装置等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改造升级为重点,统筹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化改造,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定期组织开展住宅电梯摸排,加快报废更新不符合现行产品标准、安全风险高的老旧住宅电梯,推动交付年限15年以上的老旧住宅电梯报废更新或大修改造,推进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市住建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消防救援支队等参与)
(五)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光纤网络等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升级,推动道路交通、照明系统、广播电视等数智化改造。有序推动地下管网、地下管廊、桥梁隧道等城市生命线工程配套物联网感知设备建设,加快重点公共区域和道路视频监控等安防设备改造,强化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加大供水水厂、管网和加压调蓄设施更新改造力度,强化供水管网漏损治理。系统开展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和清污分流、破损管网等改造修复,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处理设施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燃气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运行年限满20年的燃气管道应改尽改。(市城管执法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等参与)
(六)支持交通运输领域设备更新。持续推进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电动化替代,城市新增公交车全部电动化,鼓励出租汽车、货车、工程作业用车等领域加快节能与新能源车型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及电池更新换代。全面落实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加快淘汰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类柴油货车。积极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升级改造,发展“服务区+”模式。(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邮政管理局等参与)
(七)推动农业农村领域设备更新。积极落实国家、省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推进耗能高、污染重、作业损失大、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淘汰,加快淘汰老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等农机具,加大耕、种、管、收、烘各环节农机装备更新力度,加快高效低耗智能农机推广应用。支持开展老旧大棚改造升级;实施好国家、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做到能建尽建、应建尽建。通过项目奖补方式,对畜禽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等参与)
(八)推进教育教学设备置换更新。推进中学实验室设备购置项目,推动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等更新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设备和实验实训设备,支持以租赁形式更新设施设备。推动学校安全防范设施、教学仪器装备、校园图书馆、数字化基础环境等改造提升,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市教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等参与)
(九)推进文化旅游设施更新提升。以文旅场所节能降耗减排、强化安全管理、丰富产品业态、增强游客体验为主要方向,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接近使用年限、达到强制报废年限或安全和性能下降的索道缆车、游乐设备、演艺设备等文旅设备进行设备更新或技术改造。加大文旅基础设施投入,统筹考虑文旅娱乐、住宿设施、餐饮服务等需求,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大力支持体育设备更新升级。(市文旅局、市体育局等分工负责)
(十)推进医疗设备设施迭代升级。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更新改造。探索推进医疗装备产品“购买技术服务”和设备租赁等新模式。推动医疗机构病房改造提升,适当保留一定比例单人间,提高两人间、三人间比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医疗建设应用,拓展医疗健康数字化应用场景。(市卫健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住建局等参与)
三、实施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
(十一)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强化政策引导,按国家和省工作部署组织开展汽车以旧换新活动,引导各区县在汽车展销场地、活动组织、广告位使用、秩序维护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汽车经销企业通过开展促销活动、发放换新补贴、赠送充电桩等形式提供购车优惠让利,促进汽车更新消费。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和车辆安全环保检验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落实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加快居住区、停车场、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充电桩基础设施运营企业适当下调充电服务费。(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铜川供电局等参与)
(十二)开展家电产品以旧换新。鼓励家电生产、销售、回收等企业联合开展家电以旧换新促销活动,开设线上线下活动专区,对以旧家电换购节能家电的消费者给予优惠。大力推广通过认证的绿色智能家电,引导消费者优先选购2级及以上能效(水效)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家电产品。鼓励企业创新家电产品消费新场景,不断提升消费体验。推动家电售后服务专业化、标准化、便利化,提升家电售后服务水平。(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参与)
(十三)推动家具家装消费品换新。鼓励家装生产、流通企业采取让利、补贴等方式,支持居民开展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升级改造和居家适老化改造,支持餐饮场所无熄火保护功能的燃气灶具加装熄火保护装置或以旧换新。鼓励家具、家装企业加强上下游合作联动,打造线上线下家装样板间,提供价格实惠的产品和服务套餐,推动家装样板间进商场、进社区、进平台。引导生产企业围绕智能家居等开发新型终端产品,鼓励企业推广智能家居等新型消费场景。(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参与)
四、实施全链条废弃物循环利用行动
(十四)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体系。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因地制宜完善城乡回收网络,推动建设一批集中分拣处理中心。鼓励企业提升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完善公共机构办公设备回收处理渠道,在行政事业单位探索“公物仓”建设新模式,对经维修可继续使用的办公设备、办公家具,以借用、调拨等方式循环使用。发展“换新+回收”新模式,支持耐用消费品生产、销售企业利用配送、安装、维修等渠道建设逆向物流体系,推动与专业回收企业合作,上门回收废旧消费品。推广“互联网+循环利用”模式,支持企业打造废旧产品设备线上交易平台。(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规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鼓励电器电子产品、家电、家具、书籍等零售企业利用现有销售网络规范开展闲置物品交易。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建设集中规范的二手商品交易市场。持续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以市场化方式建立二手车检测平台,鼓励拓展二手车出口业务,活跃二手车市场。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参与)
(十六)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积极培育回收、再制造、再制造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产业链。鼓励对具备条件的汽车零部件、精密仪器设备等设备实施再制造。强化退役动力电池在储能等领域梯次利用,探索开展风电、光伏设备残余寿命评估,推进设备及关键部件梯次利用。提高再制造全过程溯源追踪的信息化水平和设备安全性能。(市工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参与)
(十七)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推进报废汽车、退役光伏组件、废旧家电、废旧电池、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统筹规划布局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化回收利用,支持企业工艺设备提质改造。稳步有序发展以废弃油脂、非粮生物质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液体燃料。持续提升废有色金属利用技术水平,加强稀贵金属提取技术研发应用。(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参与)
五、实施全方位标准提升行动
(十八)推广能耗、排放、安全标准应用。严格执行能耗、能效、排放、安全等强制性标准,开展重要国家标准宣贯解读。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能耗、排放、安全等国家和省地方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利用节能宣传周、世界标准日等活动,强化重要国家标准解读宣贯。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加强能耗能效、低碳技术等标准攻关,制定修订和实施一批高于推荐性标准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强化产品技术标准引领。积极争取参与制定修订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领域国家和省地方标准。制定实施铜川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和市级监督抽查目录,严格落实汽车、电动自行车、家电、家装等消费品在安全、健康、性能、环保、检测等方面的标准,依法查处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产品的违法行为。实施“标准托管”服务。(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标准。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组织参与制定修订大宗固废回收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国家标准和省地方标准。支持相关企业和社会团体制定和实施资源循环利用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推动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政策保障
(二十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谋划储备设备更新、循环利用等重大项目,支持我市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以旧换新、循环利用和标准提升等项目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国家资金,积极争取更多省级资金对我市制造业企业、城市更新和建筑市政、交通等领域设备更新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统筹市级及以上相关专项资金,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牵引和撬动作用,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财政贴息、财政担保、政府采购等多种工具,加大对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统筹部省市商务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绿色节能家电等以旧换新。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申报范围。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推动党政机关、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机构加大绿色产品采购力度。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政资金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市财政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等参与)
(二十二)落实税收支持政策。严格落实国家、省关于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新能源车购置、二手车销售等税收优惠政策,用好加速折旧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国家关于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政策。(市财政局、市税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等参与)
(二十三)优化金融支持。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和中央财政专项贴息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落实国家和省有关部署,引导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综合运用银行贷款贴息、保险增信补贴、融资租赁补贴与贷款风险补偿等加强对技术改造的支持。推动融资租赁服务工业、教育、医疗、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更新。强化绿色信贷对绿色智能家电生产、服务和消费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降低乘用车贷款首付比例,合理确定汽车贷款期限、信贷额度。鼓励银行机构出台支持老旧货车更新的贷款政策。(市金融办牵头,市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铜川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铜川监管分局等参与)
(二十四)加强要素保障。加强技术改造和循环利用项目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新建、改建、扩建企业技术改造和再生资源利用项目,加快能评、环评等前期审批手续办理,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各区县要统筹区域内废弃物分类收集、中转贮存等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用地范围予以保障。完善废弃物回收运输车辆上路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划定废弃物回收专用临停车位。(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强化创新支撑。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等领域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加强与我省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谋划建设若干中试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等参与)
各区县政府、新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做好政策宣解,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展销等活动,营造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召集例会,通报检查督导。各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信息共享,及时对接省相关部门,吃透上级政策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各领域具体实施方案,形成我市“1+N”政策体系,分解目标任务,建立工作台账,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重要事项及时按程序请示报告。(市级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