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征求意见稿)
来源:市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2-07-20 17:03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十三五”时期,铜川市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3%,体育人口占比超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全民健身蔚然成风,铜川体育事业实现新发展。为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运动健身、追求健康的基本需要,依据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陕西省全民健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严格执行新修订的《体育法》,以全民健康为核心、体育设施为基础、体育消费为导向、体育产业为支撑、体育文化为内核协调发展,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将体育产业培育成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健身设施更加丰富,赛事活动更加经常,科学健身指导更加普及,群众健身热情更加高涨,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构建生活性体育服务为主导的体育产业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三)统筹建设场地设施,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

大力加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市、县、镇、村分别达到市级“六个一”、县级“七个一”、镇级“三个一”、村级“三个一”标准(见附件)。根据陕西省和铜川冰雪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照金室内冰雪馆,重点推动铜川体育场、铜川游泳馆等大型专业场馆建设,实现市、县(区)公共体育场馆、游泳馆全覆盖,为举办大中型国际国内赛事奠定基础。

落实新发展理念,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利用好闲置厂房仓库,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土地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结合城市发展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乡村振兴、综合治理等,建设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公共体育场标准田径跑道和标准足球场地、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以及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

深入实施城市社区工程、镇村器材配送工程,优化更新健身器材配备。加强对新建小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监督验收和建成场地设施的管理,督促县(区)落实对农村器材场地的维护和管理。落实国家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政策要求,完善监督检查政策。鼓励免费、低收费开放场馆承接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俱乐部、体育类协会等各种活动,支持学校、企事业单位场馆设施通过多种形式为群众免费、低收费开放,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行政审批局、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照金景区管委会,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

(四)丰富群众体育活动,基本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开展全民健身最佳赛事评选和区县群众赛事活动特色品牌申报,推动形成“一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的群众体育赛事格局。按照“经常化、特色化、大众化、生活化”要求,结合开展国际奥林匹克日、8.8全民健身日、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和重要体育赛事活动时间节点,开展内容丰富、群众喜爱、参与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

挖掘照金红色旅游资源,举办滑雪公开赛、射箭锦标赛、山地自行车挑战赛、半程马拉松赛等“红色照金”系列精品赛事。围绕发展白色经济,组织开展以照金、玉华宫为核心区域的冰雪运动,延长冰雪产业链条,打造铜川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集群。

以铜川体育馆为主阵地,以各单位自建场馆为辅助,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积极承办或协办以篮球为主的精品赛事。与大专院校、中小学紧密结合,大力普及推广篮球运动项目,积极开展三人篮球挑战赛和社区、村镇篮球比赛。充分利用好铜川市全民健身馆、铜川城市运动公园、大唐养生小镇、铜川植物园等场馆设施,承办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群众喜爱的体育赛事,提升居民体育消费能力。

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市、区县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引导群众积极进行体质检测,逐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推广科学运动处方。广泛开展体育健康行“五进”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大力推行具有铜川特色的广播体操、工间操、健身操。打造“互联网+体育”的全民健身信息化惠民工程,打造覆盖城乡、特色显著的全民健身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进一步提升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对于居民体质健康和科学健身的指导作用,促进我市全民体质监测的常态化、平民化、科学化和智能化建设。利用全民体质健康测试,及时反馈居民体质健康状况,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趣味体育、活动徒步、农业劳动等,充分调动大众的体育参与热情,改进自身体质健康状况。

鼓励支持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推进体育协会、俱乐部实体化发展。各区县要加强城市街道、社区、居民小区和乡镇、村全民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健康运行,鼓励各协会积极发挥职能,带动更多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让体育协会、社团、俱乐部成为组织引导广大群众科学健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导力量。

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人群健身健康的关注,举办适宜于老年人参加的赛事活动,鼓励老年人适度开展健身活动。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环境,开展残健融合体育健身活动,支持举办适宜残疾人参加的各类体育赛事。落实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要求,扎实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帮助孩子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推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建设购置健身场地设施,建立健身组织,满足职工的健身需求。倡导其他企业发挥作用,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开展经常性健身活动。

(责任单位:市直机关工委,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残联、团市委,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

(五)实施“体育+”工程,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体育+旅游”融合工程。对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摸底调查,规划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纲要,确定文旅融合发展合作模式;进行复合型体育旅游产品创新,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旅行社结合运动休闲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举办运动休闲旅游节,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一批运动休闲基地、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运动休闲旅游项目,助力生态康养文旅高地建设。

推进“体育+教育”融合共进。通过培育体育运动培训基地、运动俱乐部,实行校园体育联赛建设工程,提高跆拳道、棋类运动、轮滑、足球、篮球、射箭、击剑等运动项目在校园中的普及程度;与教育局合作建设学生素质户外拓展基地,鼓励学校到铜川体育馆等体育运动休闲基地进行研学游活动;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利用已有场地场馆资源,广泛开展各运动项目的青少年体育培训,助力红色教育高地建设。

探索“体育+医疗”融合共生。充分利用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资源,探索建设运动休闲医疗康复基地,引入国内外知名医疗康复机构或企业,建立高山运动休闲医疗康复基地,打造知名运动疗休养目的地。大力推进体育养生产业, 结合中药材治疗与保健研究,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

推进“体育+农业”融合互动。基于铜川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充分挖掘古村落、古道等乡村历史文化,融入徒步、越野跑、骑游、自驾车(摩托车、汽车)、迷你马拉松等运动项目,打造耀州区养生健步走、王益区围棋之乡、印台区山地自行车、宜君旱作梯田、马咀欧洲风情小镇等各具特色,集体育养生、运动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景区景点(基地)。

(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

(六)推广普及体育文化,扩大铜川影响力

传承优秀体育文化。推进八禽戏、八段锦、花绳、太极拳、射箭、毽球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和项目文化的挖掘整理。加强体育文物、文献、档案的征集、研究、利用,组织专业人员编撰《铜川体育发展史》《铜川体育志》。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编写《铜川体育非遗工程》。

丰富体育文化产品,推动第十四届全运会文化遗产整理和开发利用,推进照金红色体育文化品牌建设,支持照金红色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通过二月二药王山庙会、药王山春节灯会等大型民间活动,对孙思邈药王养生文化进行挖掘和包装。

扩大体育文化交流,举办好“一带一路”射箭比赛和高山滑雪比赛,积极参加“一带一路”体育文化节。深化与韩国奉化郡等国外友好城市、国内发达省份交流合作,构建互利共赢、合作共享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的交流协作,盘活体育资源,搭建体育文化交流服务平台。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史志办、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市外事服务中心,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七)发挥各级领导机构作用

进一步强化党对全民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人民政府全民健身工作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加强对制约本地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难点问题研究解决,制定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推动落实,开展督促检查评估和报告工作。各级全民健身工作议事协调机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全民健身的政策措施要求,形成全力保障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合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全民健身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人社局、市体育局,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

(八)强化政策保障

建立公共财政体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制度性和清单化推进举措,将体育事业发展重点指标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针对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确保政策实施达到预期效果。全力做好各项政策保障工作,落实体育产业落地政策(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等),规划建设体育馆(场)、冰雪馆、游泳馆等体育场地设施。优化营商环境,鼓励社会性投资体育项目建设。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市工信局、市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

(九)加大经费投入

市、县区政府应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健身设施建设、群众赛事活动、组织体系建设、文化宣传等经费需要。各区县应研究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政策,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和投入机制,确保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发展。市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三纳入”情况的检查,特别是将经费落实纳入情况的检查监督。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

(十)加强队伍建设

教育和体育部门要摸清体育系统人才梯队情况,不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打造区域体育“人才高地”。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领导干部适应新时代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细化落实“三项机制”,建立符合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把体育人才列入全市人才计划,加大“高精尖缺”及复合型人才引进,推进体育专业人才职称制度改革落地落实,完善体育专业类人才聘用机制,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

附件:1.陕西省市、县、镇、村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

2.铜川市“十四五”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

任务年度分解表

附件1

陕西省市、县、镇、村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

一、市级“六个一”标准

各设区市建成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一个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室外体育场地总面积不低于4000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一个体育公园。

二、县级“七个一”标准

各县(区、市)建成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室外体育场地总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一个游泳馆(室内游泳池)、一个国民体质监测站、一个体育公园、一批健身步道(总里程不低于300千米)。

三、镇级“三个一”标准

各乡镇、街办配备一个带看台的灯光篮球场或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室内、室外体育场地总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多功能运动场地、一个小型室内健身房或室内多功能活动室、一套健身器材。

四、村级“三个一”标准

每个行政村配备一个室外篮球场、一个室内多功能活动室(乒乓球或棋牌室)、一套健身器材。

附件:2.“十四五”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doc

附件:起草情况说明.pdf

文件图解链接:图解:铜川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


网络编辑:张文
信息审核:王小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