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加快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
(2022—2025年)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2-08-06 17:12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扎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以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打造“一示范四高地”为目标,全面推动我市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构建特色现代农业新发展格局为目标,强化创新驱动,加大政策扶持,健全产业链条,补齐要素短板。对标首位产业和特色产业,建园区、扩规模、树品牌、强链条、抓集群、拓市场。全力推进苹果产业链建设,做大做强苹果首位产业,统筹推进生猪、中药材、大樱桃、旱地小麦“铜麦”系列、蛋鸡等特色产业做精做优。打造一批果牧、农牧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示范区,引领农业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全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壮大首位产业、培优特色产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把就业岗位和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留给农民。

——坚持分类推进。科学把握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差异,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统筹推进首位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做精做优。

——坚持市场导向。增强供给适应性,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我市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

三、目标任务

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粮食产量稳定在30万吨;建设高质高效水果基地8万亩、高质高效水果示范园20个,水果产量达到63万吨,新优品种覆盖率达到15%,苹果优果率提升3%;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3万吨、2.5万吨、3万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

到2025年,以苹果为主的首位产业,生猪、中药材、大樱桃、旱地小麦“铜麦”系列、蛋鸡等特色产业引领作用更加明显,集群效应更加凸显,区域公用品牌特色更加突出,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主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突破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5:1。粮食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水果产量达到70万吨,新优品种覆盖率达到30%,苹果优果率提升6%;生猪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左右;蛋鸡存栏量达到500万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左右。

四、实施“九大工程”,加快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稳粮保供促增收工程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有计划推进“非粮化”耕地退出,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油菜和饲草料等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新建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种粮。坚持“五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五优”(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联动,强化“五个能力”(生产保障能力、产业服务能力、加工转化能力、消费服务能力、品牌带动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多元参与、多重叠加、价值重构的发展格局,全面提高以优质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产业链发展水平。

1.以提升耕地质量为重点,推广深松整地技术,提升土壤肥力,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0.7万亩,实施深松整地6万亩,大力推广旱作节水、保水技术,大力开展人工增雨抗旱作业,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实现“藏粮于地”。

2.健全科技服务指导和示范体系,鼓励支持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与重点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在生产基地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大力推行“五统一”(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生产模式,确保优质原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不断升级改造,提高原粮精深加工和就地转化能力,实现“藏粮于技”。

3.打造“种粮一体化”核心基地。优化示范推广模式,根据企业和经营主体需求推广“一镇一种一企一片”种植模式,建设一批适宜机收籽粒优质小麦、玉米生产核心基地,加大玉米高产田建设力度。“十四五”期间,每年建设或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万亩以上,实现全市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到2025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0万吨以上。

(二)实施渭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

结合我市区位优势和发展态势,围绕打造“科创转化高地”,主动融入秦创原建设创新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开发相结合,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知名农业院校合作,打造创新育种公共平台,大力推进联合攻关。围绕我市农业首位产业,打造“粮、果、牧”各具特色、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互为补充的现代种业科创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以旱地小麦为主的“铜麦”系列良种繁育基地8万亩;以无支架、强根系、强干性、强萌芽为主的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2000亩,年出苗1000万株;建设以“关中黑猪”为主的核心育种群,年出栏2.4万头本土优良品种;基本建成具有旱地特色和优势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创新供应体系,实现省级审定农作物品种2-3个,登记和鉴定中药材品种1-2个,培育玉米新品种1-2个,基本将铜川打造成为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种源供应基地。

(三)实施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1.苹果产业:坚持全产业链集群式开发,在稳定现有生产规模的同时,将耀州区、印台区、宜君县作为全市苹果重点种植区域,以“新砧木、新品种、新模式”为突破,调整品种结构,通过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紧密农企利益链、提升加工价值链,支持“大龙头”,建设“大集群”,做成“大产业”。(1)实施标准化基地改造提升,全程做好苹果开花到坐果成熟期的低温霜冻、高温、干旱、短时暴雨、连阴雨、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及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为果园管理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到2025年,新优品种覆盖率达到30%,苹果优果率提升6%;(2)加强产后处理设施建设。以苹果主产区县为重点,支持村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产后冷藏设施,支持龙头企业和市县级涉农平台公司在全市布局建设2-3个区域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形成区域批发交易市场和配送中心;(3)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到2023年,培育以苹果为主的市级及以上果品龙头企业15家,2025年增加到20家,力争将“铜川苹果”打造成省级优秀区域公用品牌;(4)全面提升营销能力。坚持国内国际市场相结合,建立健全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冷库业主、专业合作社、果品经纪人良性互动五级销售网络。与国内大中城市大型商超对接,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实现利益链紧密连接。到2023年,带动农户5万人,2025年增加到8万人。

2.生猪产业:坚持全产业链发展,以工业化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1)在产业链前端,主要是补链,补齐地方猪品种开发滞后短板,支持市农业农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培育集抗病性强、长势快、肉质好等特质为一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中黑猪”基因品牌;(2)在产业链中端,主要是建链,发挥大北农、新希望头部企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补齐屠宰集中度低、猪肉及猪副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品牌匮乏3个短板。制定出台扶持引导政策,支持区县、龙头企业聚焦“土字号”“乡字号”传统猪肉产品,变作坊生产为工业化生产,力争到2025年,建成投产2-3个肉制品精深加工项目;(3)在产业链末端,主要是延链,补齐市场营销、冷链配送两个短板,打通从猪肉制品生产到消费者厨房“最后一公里”,支持屠宰企业兼并重组和升级改造,配套建设猪肉冷库、零售网点专卖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扩大销售半径。

3.中药材产业:围绕打造“生态康养文旅高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按照“建基地、优品种、强龙头、深加工”的工作思路,以调品种、优结构、主攻优势道地高效中药材为重点,完善中药材生产、加工和经营体系,提高产地加工能力,优化调整种植结构,适当控制大宗药材面积,大力培育实力强、市场大、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市场化步伐,提高科技含量、品牌竞争力和产业链效益。(1)强链。以宜君县、耀州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加速推进中药材种植良种化、生态化和标准化,扩大黄精、苍术等濒危稀缺药材种植面积,打造铜川道地药材品牌,提升我市在全国影响力。到2023年,发展濒危稀缺药材2万亩,2025年增加到3万亩;(2)补链。加大中药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招引培育力度,大力发展中兽药产业,补齐我市中药材精深加工少、龙头企业不强的短板,推动中药材产业链加长加粗。到2023年,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建设10个1000亩以上布局合理、集中连片、生态种植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成产地加工基地15个,到2025年建成20个1000亩以上规范化种植基地;(3)延链。提升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依托我市独有的药王孙思邈文化名片,结合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和健康服务业,着力提高市场营销、仓储物流、技术服务和新品种研发能力,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推进“中医药+”融合发展。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建设中医药特色旅游镇村,扶持中医药会展和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开发系列中医药文创产品,延伸中药材价值链。

(四)实施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工程

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强化科技集成创新,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1.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集成推广节水技术,推进农艺节水、水肥一体及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品种节水,围绕首位产业,选育推广一批节水抗旱的小麦、玉米、苹果品种,增强抗旱保产能力。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每年建设百亩以上耕地质量提升示范点10个。

2.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重点在粮食、水果作物优势产区,实施有机肥替代行动,大力推广生物质营养液等新型肥料,改进施肥方式。同时,培育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肥料统配统施社会化服务,扶持一批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带动群防群治。通过抓点示范、以点带面,逐步实现铜川全域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生物质快速降解技术在全省示范推广。到2025年,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药利用率持续提升,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2%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左右,每年建设500-1000亩粮食作物统防统治示范点10个。

3.推进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严格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完善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和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制度,加快构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建设粪肥还田利用种养结合基地。争取在印台区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区推进项目。探索建立粪肥运输、使用激励机制,培育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畜禽粪肥低成本、机械化、就地就近还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促进秸秆肥料化,集成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改造提升秸秆机械化还田装备。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力争宜君县成功创建全国秸秆利用重点县。

4.加强白色污染治理。落实严格的农膜管理制度,加强农膜和反光膜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管理。推广普及标准地膜,建立健全农膜回收利用机制,探索农膜回收补贴制度。同时,按照“谁经营,谁回收”原则,建立农药经营者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机制,以农资经销店为依托,合理布局回收站点,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到2025年,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

(五)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工程

按照“首位主导、龙头牵引、园区承载、要素聚集、整县推进”思路,围绕农业首位产业和特色产业,启动建设一批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业新业态。通过园区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以及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农村、增收在农户”,让农民更多分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红利。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当年创建、次年认定”原则,2022年启动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围绕首位产业和特色产业,在每个区县创建1—2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宜君县、王益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耀州区、新区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3年,印台区创建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到2025年,实现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力争将印台区打造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按照“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精做优家庭农场、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思路,加快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1.持续开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监测,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及农产品加工类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每两年认定培育龙头企业10家以上。

2.持续抓好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每年规范提升示范家庭农场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20个。到2025年,全市家庭农场达到800家,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家以上,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左右,新增1-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引导各类主体加强合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和组织机制,支持农民合作社依法自愿兼并、合并或组建联合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行业协会或联盟,发挥小农户、家庭农场的生产主体作用和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平台功能,形成规模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七)实施农产品公用品牌培育提升工程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协调联动”原则,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政策保障、合力推进,实现品牌强农。围绕首位产业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研究出台《铜川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施意见》,制定《铜川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重点打造“铜川苹果”“铜川大樱桃”“耀州黄芩”“宜君核桃”等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品牌策划包装,增加品牌美誉度。加强品牌推介,支持企业(合作社)在全国主销城市设立果品直营店、形象店,提升品牌影响力。开展特色果品“气候品质”“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等,打造一批国家气候标志认证的优质农产品。到2025年,“铜川苹果”“铜川大樱桃”品牌价值分别达到25亿元、3亿元,培育“名优特新”农产品20个以上,切实把品牌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

(八)实施现代农业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

对标特色现代农业短板和弱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2022年苹果产业重点推进冷链保鲜产业链融合孵化示范园、果蔬冷链物流大数据平台、印台区苹果产业集群等项目建设,持续提升果业产业链发展质量。现代畜牧业重点完善培育10亿元级蛋鸡产业链,加快推进宜君县2400头祖代种猪场基地和印台区生猪产业园附属设施配套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标准化提升行动,每年培育省、市级标准化养殖场5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家,争取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引领全市畜牧业发展水平提质增效。中药材产业重点培育集种苗供应、技术服务、收购、鲜精加工及贮藏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进秦耀源中药材农业综合产业基地项目、中兽药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到2025年,围绕苹果、生猪、中药材和蛋鸡等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产业集群,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

(九)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工程

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原则,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核心,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教育高地”,推动农业与照金红色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以照金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强镇,构建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融合发展模式,示范引领全市现代农业产业从产品功能向服务功能深度拓展。

1.大力推进规模种养与林牧渔融合发展,发展果沼畜结合、稻渔共生、林下种养等。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业融合,大力发展产地加工、仓储物流、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到2025年,建成1-2个农产品加工园区,依托周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打造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培育1个全国性冷链流通龙头企业、30个以上优秀物流企业和流通合作组织。

2.围绕设施改善、技术推广、模式创新等关键环节,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5年行动,分类推进美丽宜居村、示范样板村、干净整洁村三类村庄建设,建设全市美丽宜居乡村“升级版”,着力打造环照金红色山水农业旅游线路和全域生态观光农业旅游线路,建设10个三产融合示范村。到2025年,创建1-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人次突破500万。

3.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创建一批具有铜川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年内创建11个重点提升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6个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15个市级示范样板村,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市乡村振兴有序健康推进。到2025年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0个。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将本方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造“一示范四高地”的农业行动方案。建立市级统筹、市委农办负总责、区县部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委农办牵头建立行动方案协调推进机制,制定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跟踪督促重点任务落实,各区县、市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细化目标任务,制定政策措施,推进方案落实。

(二)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的政策措施,确保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市级各行业部门要指导各区县统筹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对切块下达的涉农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重点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探索建立市级农业融资担保平台,强化融资担保增信功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动重大农业项目建设。

(三)开展绩效评价。制定行动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强化效果评价和结果应用,将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区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附件:铜发〔2022〕12号 加快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三年行动方案附件.doc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起草说明.docx


草案图解链接:图解 铜川市加快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2022-2025 )


网络编辑:孙丹
信息审核:张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