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市情 / 视像

记者走基层:冯家河“第一书记”的《驻村日记》

来源:陕台驻铜记者站 发布时间:2013-05-16 16:2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针对少数后进村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实现转化提升的难题,铜川市从去年7月开始,在市、区县、乡镇党政机关中选派优秀后备干部,充实到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如今“第一书记”们驻村已经半年多了,他们的工作开展的如何?和百姓相处的融洽吗?我们的记者历时半年,用镜头记录下了王益区冯家河村“第一书记”李智的工作点滴。 

  《驻村日记》 2012年8月6日 晴

  今天是我入村当“第一书记”的第一天。带着行李进村原以为怎么着也会有个热热闹闹的欢迎场面。然而简短的见面中,能感到村干部们面上的客套和群众心里的不以为然。说实话,尽管前面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真到了村里才感到责任很重,压力很大。
  冯家河村村长扈善平:“他还不是和以前的书记一样,来到村上镀个金,指望他能把咱村上搞个啥样子,人家混上二年还不是回去当人家的官去了。”
  村民们这样的话是新上任的李智最常听到的。王益区组织部干事出身的他对冯家河村并不陌生。这里地处渭北苹果最佳适生区,全村586口人,有1149亩苹果园。但因为长期粗放管理,缺乏引导,苹果的质量参差不齐,卖不上价,群众收入也比不上周边的村儿。李智清楚,抓质量、树品牌、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全村发展的关键。可和村民们一聊才知道,大家伙最着急的却是修路。原来,村里通向山上苹果种植区的生产路,因为路面没有硬化、雨水冲刷,变成了“破财路”。
  冯家河村村民:“一下雨,把车陷到这,拉苹果拉不过去,回去以后苹果整个粘的不能要了。”
  看到村民们的要求很合理,李智就拍胸脯把修生产路作为驻村后的首项承诺,可大家伙心里却打着自己的“鼓”。
  冯家河村村民:“派了四个村干部,四个都没弄成。”
  李智觉得,只有先啃下这块儿硬骨头,才能给大家伙吃下“定心丸”。于是,他一遍遍跑区县、找市上、立项目、筹资金,还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发动村民分段承包出工。眼瞅着新来的第一书记动了真格,村民们也就不好意思了,十几天的时间里,大家齐心投工投劳,改造出4.5公里的生产路,平整场地200多平方米,解决了苹果运输难、销售装车无场地的问题。(黑场)
  第一把火烧得李智热血沸腾。他趁热打铁,接着又带领村民改善村容村貌;请来专家为村民义诊,成立夕阳红服务点。这些实事儿让村民们对这位“第一书记”的态度悄然发生了改变。但李智知道,这些都只是他工作的第一步,最关键的还是得赶紧把苹果的质量抓上去!  

  《驻村日记》 2012年11月10日 多云转阴

  最近心里很没着落。虽然做了点事,大家也越走越近,但苹果上要是没弄出名堂,就没法跟乡亲们交代。找过专家也问了务果子好的人,都说咱村施肥跟不上,用农家肥出来的果子甜、色泽好、价钱高,不能用化肥。可上农家肥改良土壤是个长期事,村民都想用化肥当年刀下见菜,这样下去果品质量会越来越差。冯家河苹果要想卖上好价钱,施肥习惯必须改!
  李智和村两委协商,请村民代表一起开会研究施肥问题。因为会前挨家上门动员过,也请来种植大户当面传经送宝,所以几番激烈讨论下来,村民代表们都表示愿意推广农家肥。
  可正当李智信心满满联系低价团购农家肥时,一件棘手事儿摆在了面前。等待这位“第一书记”的将是什么?明天《新闻联播》继续关注。

 

  《驻村日记》 2013年3月18日 晴
  铜川市王益区组织部干事李智到冯家河村担任“第一书记”,用了半年时间,引导说服群众用农家肥和有机肥,种植优质苹果,带领乡亲们改变村容村貌,一心扑在为民办实事上。但是,有一件事却一直搁在李智的心里。
  书记旁白:2013年3月18日(晴),最近我常想,冯家河村今后要更好的往前走,仅靠我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我担任“第一书记”三年期满离开后,带头的力量在哪里?村里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两委会班子老化一直是困扰冯家河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激发现有班子能动性的同时,还得提早谋划补充新鲜血液,给冯家河留下一群永远不走的“第一书记”!最近这段时间,我还得多找年轻人谈谈,特别是小姚,争取把他留在村子里发展。
  李智说到的小姚名叫姚先文,今年23岁,刚从部队复原回家。李智觉得小伙子年轻、是党员、也有想法,他一心希望小姚能留在村里发展。可先后4次来到小姚家中做工作,也迟迟不见小伙子给个准话。前段时间,李智决定再找上门试一次。
  李智:“我前两天给你说的那个事,让你留在咱村里那个事,你考虑咋样了?姚先文:我现在又想出去,想出去打工,咋说了,自己年轻,如果是留在家里的话,咱这没有啥发展前景自己感觉。”
  在小姚这代年轻人的眼里,祖祖辈辈依靠的土地如今不过是劳心又劳人、来钱慢、收入低的代名词。也可能是李智三番五次的劝说让小姚有些烦了,这此他毫不客气地当面掰起指头算了笔账。
  姚先文:“我五亩苹果园,我一年一亩给咱收上1万块钱,5亩五万块钱,我除去农药费,人工,这些等等下来我一年收三四万块钱,一年三四万块钱能弄啥?弄不成啥,是不是?我还不如出去打工,对不对,我现在当兵回来,大专文凭,出去寻个五六千块钱的工资,我把地(再)包出去,(又)是一部分钱。”
  看到小姚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李智也耐心地给小姚算了一笔账。
  李智:“你到外面发展,能挣下啥钱么?一个月三千五千,你在外面干一辈子都是给人家打工,外面花销特别大,你一个月挣上三千块钱,你能给你自己留多少钱?我也不知道你咋想的,但是我一心一意想让你留下来,留到村上,把自己的事也干好,把村上的事也干好了,冯家河的发展以后要靠你们了。”
  就在小姚举棋不定时,李智决定,带村里的年轻人到铜川当地有名的塬畔村和红旗社区实地看看,看看那里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和先进的基层管理模式。这一趟考察下来,对小姚触动很大他给李智表了态,要留在家乡脚踏实地好好干。小姚的表态更让李智感到很欣慰。
  铜川市冯家河村第一书记李智:“我来这儿没有啥别的目的,就是想实实在在地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过两年我走了以后,回到村上,在村民家里吃上一碗面,哎,我感觉气很长。”
  如今像李智这样充实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在铜川有53人,近一年来,这些“第一书记”为所在村争取到项目520多个,为群众办实事1240多件,受到驻村群众普遍欢迎。
  铜川市委组织部部长相红霞:“从党政机关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解决村级班子软弱涣散、发展相对滞后、矛盾问题突出的问题,以增强村子班子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功能的转变,真正达到,选派一名干部改变一个村的目的。”(陕西台记者:李敏、夏飞、刚华、师文)


网络编辑:杨凡
信息审核: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