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殡葬改革 移风易俗惠及民生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2-04-22 08:33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从土葬到火葬,再到节地安葬、生态殡葬,不仅是社会时代观念的改变,也是一代代殡葬人努力的成果。
  多年来,我市以转变群众丧葬理念、践行生态文明新风为目标,围绕建设惠民、绿色、文明殡葬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殡葬需求为导向,提升殡葬服务保障能力,创新殡葬管理体制,在全力推进殡葬改革事业上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22个乡镇(街道)156个村(社区)划为火葬区,火化量从最初1970年的30余具提高到2021年的1500余具。
  殡葬改革政策先行
  殡葬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传统与现代交织、传承与创新并存、文明与陋俗碰撞,亲情与世俗叠加,改革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过去山上东一个墓地西一个坟头,那个时候的人没有节约耕地、生态安葬的意识,加之铜川自然地貌特点、群众传统观念影响,随地安葬、乱埋乱葬等现象层出不穷。”从事殡葬行业的老同志描述着过去铜川的殡葬状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国家十六部委《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殡葬改革根治乱埋乱葬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特别是铜川市《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实施,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成员单位协同、党员干部带头,全社会参与的氛围,极大地推动了殡葬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宣传引导转观念
  2013年,铜川市大同公墓开工建设,2015年竣工,总投资1153万元,是一个可以存放一万个骨灰盒的公益性墓园,但是,由于老百姓的观念一时难以转变,骨灰墓园一度不被群众接受。
  民政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广泛营造宣传氛围;通过出动宣传车、悬挂横幅标语等形式进社区、进企业、进村组,广泛宣传殡葬利民惠民政策和殡葬改革的重大意义,使群众对殡葬改革有了认识。
  “我们从事的是服务行业,面对的都是失去亲人的老百姓,只有加强宣传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思想观念有所转变,认识有所提高,行为才能更加自觉。”殡葬管理处工作人员说道。
  治理乱象树新风
  “有一次,我们接到群众举报,村里有人去世,准备连夜下葬。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就火速前往,在他们准备抬棺之前赶到并制止,街道办、社区、公安干部等都来做家属工作,4个多小时后,我们才把遗体拉回单位火化。”从事殡葬行业的工作人员讲道。
  近年来,铜川市先后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大墓、豪华墓、“住宅式”墓地等殡葬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制订《全市开展违法违规私建“住宅式”墓地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对违法违规私建墓地专项摸排,查清问题、剖析原因,建立殡葬领域突出问题管理台账,要求逐一解决销号。2018年以来,共治理违规安葬(放)设施132个。2020年,市殡葬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了《深化殡葬改革根治乱埋乱葬的实施办法》,全面开展整治散埋乱葬工作,对“三沿五区”(铁路、公路、河道沿线和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集中住宅区、自然保护区)可视范围散埋乱葬进行集中整治,2021年共整治散埋乱葬坟墓1211座,其中平坟399座、搬迁397座、绿化415座。为实现由散埋乱葬向公墓集中安葬,由无序安葬向有序安葬,由传统葬法向生态葬法的转变,2021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殡葬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和集中安葬点建设,规划建成能满足50年需要的城市公益性公墓和农村公益性公墓,解决群众“旧坟有地迁,新坟有地葬”的问题。
  及时把殡葬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之中,下发《关于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通知》,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引导群众树立移风易俗观念。截至目前,全市359个村已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在弘扬孝道文化、倡导厚养礼葬、丧事简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宣传引导,群众的观念也在逐步改变,不少人开始慢慢地接受节地生态殡葬了。
  惠民政策促改革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动殡葬改革发展作为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内容、促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将推进殡葬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铜川市殡葬改革联席会议制度,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研究、同步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制度制定成了殡葬改革工作的“硬招”。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民政局的要求,市殡葬管理处积极筹划新区殡仪馆选址规划,并对市殡仪馆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全市现有城市公墓5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已建成55座,在建2座,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殡葬服务网络。在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的同时,政策法规也在逐步完善,为让困难群众“后”顾无忧,提高惠民殡葬救助标准,对困难群众的殡葬救助标准由1000元提高至2600元;将流浪乞讨人员、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等5类人纳入殡葬救助范围;同时,对节地生态安葬人员也进行殡葬补助,奖补资金由500-1000元不等。
  “节地安葬”成风尚
  殡葬改革不仅节约了耕地、木材等自然资源,有利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殡葬改革工作的深入,市民的丧葬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今年60多岁了,对于节地生态免费安葬的活动非常支持。”市民董先生表示,生态安葬既可以节约土地、又可以绿化环境,作为老年人,他已经接受了这种文明环保的丧葬方式。
  自2018年起,铜川市坚持每年免费提供100个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墓穴,供市民免费安葬,倡导节地生态安葬、文明节俭治丧新风尚,进一步推动了铜川殡葬改革。目前,我市已连续举办了五届节地生态免费安葬活动,先后有40多位逝者家属以树葬、花坛葬等方式安葬过世亲属。
  文明祭祀自觉行
  随着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的深入开展,铜川市每年都会在城市部分主干道路、繁华地段、重要交通路口设立社区祭祀点、安放祭祀炉,方便群众缅怀亲人、寄托哀思。
  铜川市大同墓园每年开展鲜花换烧纸活动,免费提供祭祀鲜花,引导群众文明祭祀、绿色、低碳祭祀和安全祭祀,“没了呛喉刺鼻的浓烟,多了淡雅清香的鲜花。”
  “市民们都很支持文明祭祀活动,也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这让我们感觉很欣慰。”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普遍反映。
  我市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殡葬改革举措,以及多年来持之以恒对文明祭扫、绿色殡葬的广泛宣传,如今,整齐划一、简朴庄重的农村公益性公墓取代了散落无序的乱葬坟头;以鲜花换烧纸、代客祭扫、家庭追思会等代替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的清明节祭扫,已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错时错峰、低碳出行、绿色祭扫成为广大市民的首选方式。(通讯员:刘妮)


网络编辑:王宇兴
信息审核:王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