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38元,同比增长7.1%,增速位居全省第六。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1.05万亩,增长0.2%;产量32.99万吨,增长1.2%。“铜麦6号”以亩产766.42公斤创全国旱地小麦亩产最高纪录,在全国累计推广2200万亩。
铜川“新砧木、新品种、新模式”苹果建园模式走向全国、走出国门;铜川青砧入选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陕阶段性成果。
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达98.1%,硬化道路通达率达100%,30户以上通组路通达率达97.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64%,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96%,快递覆盖率达100%。
……
回首2024年,收获满满。我市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特色产业茁壮成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彰显“秦风铜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在铜川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个个果蔬大棚整齐划一,生机盎然;一条条田间道路平坦宽阔,风景树错落有致;一个个美丽乡村如同一粒粒种子,正萌生出新的希望……一幅幅农业产业更兴旺、乡村面貌更迷人、农民口袋更殷实的绚丽画卷正铺展开来。
藏粮于技 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立春刚过,走进耀州区石柱镇青龙村的田间地头,阳光透过薄云,洒在嫩绿的麦田上,仿佛给每一株麦子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春风拂过,碧波荡漾,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种了6亩‘铜麦6号’,亩产量能达到600多公斤,以前种的小麦亩产很难超过400公斤。”村民付文才一边查看小麦长势一边说。
种子是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培育良种是关键。
“铜麦6号”是我市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旱地小麦品种。该品种凭借抗旱、抗倒、抗病、耐寒、丰产性好等优势,成为陕西省2022年十二项粮油主推技术之一,也是陕西省当时近10年唯一通过国审的旱地小麦品种。
近年来,“铜麦6号”的产量纪录不断刷新,真正让中国人牢牢端稳了“中国饭碗”。2021年,“铜麦6号”被华阴市推广种植实收亩产704.6公斤,创当时陕西省小麦大面积单产最高纪录。2022年,耀州区小丘镇乙社村“铜麦6号”高产创建示范田实收测产亩产高达766.42公斤,再次刷新了国家旱地小麦单产最高纪录。2023年,“铜麦6号”在全国推广359万亩,其中在陕西省内推广119万亩;铜川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推广播种面积15万亩,通过良种良法良机集成技术推广带动本市农户增加综合收益约6800万元。截至目前,“铜麦6号”已在全国累计推广2200万亩。
粮稳天下安。为确保粮食丰产丰收,我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指导村民开展病虫害防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护,助力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夺取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机给力,农民省力。随着现代农业机械的不断优化升级,在如火如荼的农业生产中,播种有播种机,收割有收割机,耕地有旋耕机,追肥打药有无人机……现代化农业机械就像一个个插入肥沃土壤的智慧芯片,让农民逐渐解放双手,从会种地变成“慧”种地,不但提高了耕作效率,还增强了农民的丰收底气。
土地托管托起种粮好收成。近年来,我市围绕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等问题,培育发展社会服务组织等多元化服务主体,构建起“农机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种植大户+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托管合作、联合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市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扩大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面积,扎实开展“万亩片、千亩方、百亩田”示范创建,推进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高效落实,系统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良种+良技+良机+良法+良制”,将“专家产量”转化为了“农民产量”,让“丰产在田”变现为“丰收到手”。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1.05万亩,增长0.2%;产量32.99万吨,增长1.2%。
一批批优质高产的良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一台台新型农机具助力土地高效利用、病虫害防治,一项项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产业兴旺 村民增收底气足
初春时节,在陕西照金咸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印台区红土镇周陵村、耀州区照金镇芋圆村等地的青砧苹果种苗繁育基地,一株株脱毒苗木经过冬天雨雪的洗礼后蓬勃生长,为“中国根”深扎在更多的沃土上打下坚实的根基。
2024年3月,6000株精心培育的优质青砧苹果种苗从这里出发,满载着铜川农业科技创新的结晶与果农丰收的希望走出国门,出口乌兹别克斯坦。
凭借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抗重茬等特性,铜川青砧苗木的推广已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从铜川青砧综合基地的建立,到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示范园的遍地开花,青砧种植模式已推广覆盖西北、西南、华北、东北等全国苹果主栽区域,推广栽植面积接近20万亩,年繁育能力达900余万株。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果品品质,更为果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走进位于耀州区小丘镇移寨村的铜川市巨丰汇农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大棚樱桃园,棚内春意盎然,满树满枝的樱桃花映入眼帘,洁白的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愈发清新素雅。
“我们一共种了9个棚的大樱桃,这几天已经进入幼果期。”大棚樱桃园负责人杨晓妮告诉记者。
杨晓妮种植大棚樱桃已经有10个年头,她的棚里主要种植的品种是美早,她这9个樱桃大棚,预计今年产量能达5000多公斤,3月底即将陆续上市,丰富市民的果盘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选择特色富民乡村产业是关键。近年来,我市按照特色现代农业“1359”发展计划,通过知名企业引领、大基地承载、大项目支撑、村集体经济组织联结、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培育好现代果业、畜牧渔业、中药材、食用菌4条产业链,成效初显。2024年年底,4条产业链全产业链产值突破75亿元。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39.26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现代畜牧渔业加快转型高质量发展。全市生猪、牛、羊、家禽存栏量分别为12.83万头、1.36万头、4.25万只、251.3万羽;肉蛋奶产量分别达1.38万吨、2.71万吨、2.68万吨,水产品产量稳定在0.22万吨以上。同时,成功创建国家级无非洲猪瘟小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主体、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各1家。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庙湾镇的香菇、哭泉镇的山地苹果、陈坪村的樱桃、野狐坡村的葡萄、周陵村的渔业养殖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既满足了多元消费需求,又带动了相关产业延链补链,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内外兼修 绘就乡村好风景
到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赏桃花、摘仙桃,去宜君县哭泉镇淌泥河村度假、感受夏日19℃的凉爽,在耀州区孙塬镇孝雷村围炉煮茶、采摘甜香的草莓……在铜川,每个村都有属于自己的美。
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连通每家每户,白墙灰顶的房屋错落有致,色彩绚丽的文化墙主题鲜明……走进耀州区董家河镇凤柳村,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令人心情愉悦。
“排水渠修了,房前屋后改造了,私搭乱建都不见了,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住得更舒心了。”说起村上的变化,村民王海玲自豪不已。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凤柳村的巨变只是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一个缩影。2024年以来,我市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持续树立全域治理理念,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从农村环境卫生、水体净化、田园美化、危旧建筑整治等方面梯次推进,持续推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动乡村环境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着力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从“一片美”到“全域美”,扮靓乡村颜值。
我市坚持“面子”和“里子”并重,推动美丽乡村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全面蜕变。以干净、整洁、有序为目标,从“细”处入手、往“实”处用力,集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对农村房前屋后、巷道河道沟渠杂草垃圾等进行全面清理,着力打造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开展“种花植绿、扮靓乡村”行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一线为村民提供科学种植建议,并对绿化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监督与评估,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取得实效。
从“要我美”到“我要美”,厚植文明乡风。
在乡村,总能看到村民打扫自家庭院及房前屋后的身影。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强化宣传教育引导,通过组织观摩评比等活动,激励村民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着力培育村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打造房屋的“净”,留住庭院的“美”,传承家风的“魂”,以庭院“小”美促乡村“大”美,以家风育人助推乡村铸魂,促进乡风文明与人居环境同频共振,合力奏响乡村最美乐章。
从“外在美”到“内在美”,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在推进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工作中,我市对新建卫生厕所进行实地核验,每月调度各区县工作进度,主动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工作措施,确保农村厕所改革取得实效。2024年,新建户厕2231座、公厕30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62%,超额完成“十四五”改厕任务。
从“一时美”到“长久美”,健全长效机制。
我市制定印发了《铜川市2024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要点》等文件,明确市级各部门工作任务及推进措施,建立常态化管理工作机制,创新开展“四讲四比”,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增效。2024年建设的14个省级示范村和36个市级重点村已完成市级验收。2024年,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达98.1%,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全市行政村硬化道路通达率达100%,30户以上通组路通达率达97.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64%;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96%;行政村快递覆盖率达100%。
山峦叠翠流金,城乡鸟语花香。在“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下,铜川越来越多的村庄向美而行,成为各具特色的小花园、小乐园,共绘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乡风好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记者手记
近日,记者深入农村看到,从广袤的田野到美丽的村庄,每一处都让人深感震撼。
在田野上,“铜麦6号”的茁壮成长让记者看到了科技与农业的完美结合。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让村民实现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
走进村庄,昔日的破旧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的和美乡村。
我市的农业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庙湾镇的香菇、哭泉镇的山地苹果、野狐坡村的葡萄……这些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也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为群众美好生活筑牢根基;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用“硬核”举措织密织牢“兜底网”;推进脱贫人口创业就业,为脱贫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这些努力,是铜川在脱贫攻坚路上留下的深刻足迹,让脱贫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铜川正稳步前行。这里的农业充满活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张红、田易轩、郭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