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铜川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看,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已全面普及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等关键系统也基本实现了广泛应用。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构建了市、县两级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今年印发了《铜川市智慧健康总体方案(2025—2027年)》,以“一云、一网、一平台”为重点即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构建信息传输网,依托省、市两级数字政府基础资源,构建市级政务云健康专区;以卫生健康行业整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加快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速推进安全可控、集约共享、云网融合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一是市域内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居民健康卡用卡环境改造,全市8个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完成改造,累计用卡人数37.46万人,用卡人次1320.26万;
二是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市域内电子病历、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慢病管理、老年健康信息等重点公共卫生业务系统与电子健康档案的条块融合和信息共享,促进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提供授权查询服务;
三是完成全市6套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和9套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直报软件安装部署,实现数据自动化交换;
四是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卫生健康传输网,市、县卫健委(局)和疾控中心全部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三级公立医院4家(100%),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7家(87.5%)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
五是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全市4家三级公立医院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矿医院、妇保院和6家二级医院实现院内患者主索引标准统一,建立“操作友好型”医生服务终端达到检查检验结果调阅迅速,耀州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宜君县人民医院、宜君县中医院、耀州区陈家山煤矿职工医院、矿务局二院、小丘中心卫生院。操作便捷的建设标准,市人民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正在开展四级测评。这些都为卫生健康信息的集约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建设,不断提升网络信息和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建立了符合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场景的网络与数据安全工作责任制,督促指导市域内二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完成规范性文件制定,三级公立医院15个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已全部完成等级保护测评,筑牢了数据安全底线。
我市医疗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哪些亮点工作?为患者带来了哪些具体便利?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化试点升级工作。目前,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能够实现在线挂号、诊间支付、床旁结算等,减少了排队等待时间,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电子病历的普及,让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无需重复检查,节省了费用和精力。今年,我们还实施了市人民医院智慧医院能力提升项目,这个项目被纳入了人大票决制民生实事项目,项目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个是在市人民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及微信医保支付系统,为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提供网上问诊、开方等便捷的诊疗服务,实现了手机医保的线上结算与支付功能;另一个是在市人民医院建设诊疗预约平台,在院内统一检查、检验资源池,也就是门诊及住院患者在临床医师开具相关检查检验医嘱后,能够通过手机或自助机自行预约检查检验时间,不用在现场等候,只要按照预约时间前往相应科室检查就可以。这个项目是我们今年信息化的亮点工作,项目的实施有效缩短了患者在医院的排队时间,也提高了诊疗效率。
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推进,对医生和医疗机构管理者带来了哪些改变?
医疗卫生信息化对整个服务体系的改变是多方面的。对医生来说,信息化作为一种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像电子病历系统可以快速录入和查询患者信息,让医生有更多时间关注患者的病情和沟通。我们还尝试引入DeepSeek大模型技术,在市人民医院构建了一套安全高效的AI辅助诊疗系统,为医生诊疗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支持。
对医疗机构管理来说,一是提升了医院运行管理效率,患者从挂号、缴费、检查、取药等全流程数字化,医务人员管理、设备使用、药品库存等做到了动态管理,医院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二是强化了医疗质量管理,AI辅助诊疗、智能审方等系统对合理用药、合理检查进行提醒,有效规范了医务工作者的医疗行为,减少了医疗差错。
三是为医疗机构优化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通过大数据分析医疗机构的诊疗量、住院率,床位使用率、成本消耗等关键指标,帮助医院更好制定发展规划、科学调整科室设置和人员绩效分配等制度,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数据基础。
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量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但是受限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和人才资源等因素,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必要的信息化设备和系统,如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难以满足日常诊疗工作的信息化需求。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医疗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导致现有信息化设备和系统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这不仅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也制约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在基层的普及和推广,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城乡均等化发展。
面对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推出哪些新的举措?
对于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我们今年将加快建设部署“三秦智医”基层一体化系统。
一是打通县域内数据共享通道,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等数据的互联互通。例如,居民在乡镇卫生院做的血常规检查,数据可实时同步至县级医疗机构,当患者转诊至县医院时,医生能合理调阅,避免重复检查。
二是拓展信息化应用场景。在诊疗服务中,通过系统内置的AI辅助诊断功能,帮助基层医生识别心电图、胸片等影像,提高诊断准确性;在公共卫生服务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慢性病管理,例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数据监测和用药提醒。
三是建立长效运维机制。信息化建设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系统的运维和完善,我们将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提供24小时技术支持热线,解决突发问题。同时,建立系统应用评估机制,定期收集基层医护人员和居民的反馈,及时优化功能。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久久为功。唯有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才能让信息化真正成为基层医疗服务的“加速器”,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的健康服务。
网络编辑:刘媛
信息审核:许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