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加强文物保护和推动文物事业发展上,都做了哪些工作?
铜川市文物资源分布密集,种类丰富,价值重要,地方特色突出,许多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现已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达1070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在保护文物资源、守护文化根脉、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积极作为。
一是文物保护机制不断完善。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中共铜川市委办公室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建立铜川市文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文物保护政策文件。印发了《铜川市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通知》。《耀州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玉华宫遗址保护规划》经省政府公布实施。耀州窑遗址、玉华宫遗址、王石凹煤矿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耀州陶瓷工业遗产群被公布为国家工业遗产。这为铜川文物的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为相关重点文物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丰富了铜川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和方式。
二是文物保护项目推进有力。2021年以来,先后实施了耀州窑博物馆消防改造、药王山石刻消防工程等25个文物保护项目,累计申请到位国家、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6500余万元。制定印发《铜川市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保护利用项目、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公园等9个项目列入黄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重点建设项目库。
三是文物安全管理成效显著。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工程中考古调查评估、勘探和发掘工作,确保地下埋藏文物安全,保障建设工程顺利进行,有效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双赢”发展。加大文物安全检查巡查和执法工作力度,加强群众文物保护员管理工作,探索文化遗产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联合公安部门开展“秦鹰”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如何对这些红色资源进行保护传承?
一是不断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明晰了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思路。《铜川市陕甘边根据地照金革命旧址保护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组织开展全市革命文物摸底调查、建档立案,共有25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49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被录入陕西省革命文物名录。申报陕甘边根据地照金苏区革命遗址、陈炉红二方面军活动旧址等4处10点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保护级别不断提升。补充树立革命文物保护标志碑 20 余块,聘请20余名文保员进行革命文物日常巡查管理工作。
二是有序推进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先后实施了红军兵营旧址防护网加固修缮、陕甘边照金革命旧址保护修缮等17个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利用项目,铜川火车站旧址保护修缮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全市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设立微型消防站5个,配有安全消防器材和制式消防柜,有效防范消防安全隐患,确保文物安全。
三是不断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举办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系列活动,深入研讨照金精神的时代价值,先后编印3册论文集,收录97篇理论文章。坚持每年以不同主题举办“照金精神”全国巡展,与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共建“革命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为我市革命文物修复工作开创了新局面。通过讲述革命先辈英雄故事、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革命传统及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目的。积极开发革命文物主题游径,以薛家寨革命旧址为核心,连红线、活全域、塑品牌,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打造旅游产品、强化旅游宣传、抓实研学培训等,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研学游、乡村振兴等相结合,推动革命文物保护与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等基地共建共享,努力让红色资源焕发新生、创造价值、赋能发展。
铜川市做了哪些实际性的工作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1个,一级博物馆1个,二级博物馆2个、三级博物馆1个,省级社区博物馆4个。国有馆藏文物13767件(组),其中一级文物301件、二级文物540件、三级文物1381件,为了更深层次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我们在推进文物多元融合,让文物活起来方面努力作为。
一是深挖文物内涵。立足铜川实际,加强对红色文化、耀瓷文化、石刻文化、工业文化等我市特色文物的挖掘阐释,广泛宣传其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在全社会营造敬畏历史、珍爱文物、弘扬文化、传承文明的浓厚氛围。
二是推进文博场馆建设。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铜川博物馆成功创建国家一、二级博物馆。薛家寨革命旧址、铜川博物馆等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照金纪念馆入选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陈炉古镇生态博物馆、宜君旱作梯田生态博物馆授牌成立,耀县水泥厂社区博物馆获批陕西省第四批社区博物馆,加快推进耀州窑遗址、玉华宫遗址、照金纪念馆展陈提升工程,基本形成了以市级博物馆为主体、县区博物馆为支撑、社区博物馆、特色专题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举办“范金琢玉——耀州窑历代陶瓷精品展”“巍巍堂堂 百代之师——药王孙思邈崇祀文化特展”“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览”等特色外展临展活动。精心组织“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博物馆里过大年”等活动百余场,今年以来文博场馆累计接待参观人数210余万人。
三是创新展览展示模式。通过科技赋能,为精品文物赋予专属二维码,让游客一扫即知文物的“前世今生”。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通过云展览、云直播等形式,制作“听,文物在说话”“馆长说宝”等特色栏目,让游客沉浸式云游博物馆。在全省首次创新举办文博系统博物馆“微型课”大赛,探索博物馆社教工作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为讲好铜川故事,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打下坚实基础。
铜川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一是坚持党政同责,建立了党委宣传部和政府负责同志双组长领导机制,成立了铜川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审议印发了《铜川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铜川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
二是统筹全市文博骨干力量组建了市级普查队,各区县普查机构也组建普查分队,完成了“四普”前期业务培训及设施设备采购工作,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三是做好普查宣传,发动群众征集文物普查线索,在普查中培养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让普查成为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文物保护大行动。
四是于6月下旬全面进入野外实地调查阶段,按照“由北向南 逐县推进”的工作计划,坚持三普复核和新发现文物点调查同步进行原则,目前,宜君县、印台区、王益区实地调查任务已完成,
文件链接: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
网络编辑:刘媛
信息审核:丁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