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铜川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成效?
根据中、省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我局联合市级12部门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在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激励制度、促进融合发展和合理利用等方面拿出了具体举措。截止目前,全市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18项、市级65项、区县级108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3人、市级91人、区(县)级107人。现已建立国家、省、市、区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公布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六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五批,第七批非遗项目及第六批传承人评审会已于10月30日顺利召开。全市8个工坊被命名为省级非遗工坊;铜川职业技术学院、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第五中学、王益中学等4家单位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宜君县、印台区陈炉镇、铜川花月荟被评为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示范镇、示范街区,宜君县宜阳街道宜园社区被评为省级“非遗在社区”示范点,市群艺馆非遗传承体验中心被评为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王益区文化馆、耀州区文化馆荣获“视频直播家乡年”省级先进单位,铜川特色非遗美食“耳朵套”“窝窝面”荣登CCTV-10《大地餐桌2024》栏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孟树峰被评为陕西省2023非遗年度人物,梁亚萍、王彩红、李振华等5名传承人被评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媛荣获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各项荣誉的获得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增添了非遗传承新动能,提升了铜川非遗影响力。
办了宣传活动对铜川非遗产生怎样的影响?
2024年我市举办的“祥龙献瑞铜川年”全市社火展演活动,雷塬舞龙、耀州锣鼓、八阵鼓、梁家塬跑马等非遗项目热烈登场,现场观众10万余人,现场直播在线人数达20余万人,网络热度、网友好评持续不断;连续五年在春节期间举办“铜川有戏”戏曲展演活动,为群众送上文化大餐;持续开展“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通过新媒体传播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铜川非遗;我市非遗项目走进国际丝路艺术节、“丝路拾珍——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20余件不同器型的耀州瓷走进中亚峰会现场陈列,让铜川非遗在丝绸之路美名远播;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孟树峰走进《非遗里的中国》讲述耀瓷发展历史,让世界认识了铜川非遗。新生代90后制瓷人郭雪松、高级工艺美术师吕艳艳做客CCTV4中国文旅大联欢《在中国!这样玩!》直播间,现场展示耀州瓷拉坯刻花工艺,让广大网友们近距离感受到铜川非遗魅力。“与辉同行”陕西行,耀州窑特定“平安 喜乐”杯在与辉同行直播间首日销售1.6万单,销售额达117万。开发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药王山庙会三维体验式APP,以动画呈现和互动体验展示国家级非遗项目魅力。编辑出版《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孟姜女传说故事》《云梦山与鬼谷子传说》《流不尽的漆水河》《李皓宇铜川民间音乐》等非遗类著作50余种,进一步拓展非遗宣传展示的广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上,我们尝试过哪些创新方式?有没有做出一些亮点工作?
坚持保护传承,让铜川非遗“活”起来。积极探索非遗保护新方式、培育非遗传承新土壤,着力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对全市非遗资源进行摸底调研,建立健全非遗项目、传承人、基地、工坊等名录保护体系;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全年组织非遗专题培训10余期,非遗研学、非遗党建会客厅活动20余场,推出线上公开课20余期;非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设以“又见匠心·技艺永存”为主题,集非遗展示、体验、传习、创新为一体的铜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成以非遗文化为本、非遗展示为媒、非遗展演为擎的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发利用中心(铜川花月荟),为我市非遗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助力作用。
加强非遗融合,让铜川非遗“兴”起来
积极策划包装“跟着非遗游铜川”等非遗特色线路10余条,推动铜川花月荟、陈炉古镇、药王山景区打造具有特色的非遗民俗展示体验旅游项目,花月荟在央视《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广泛关注报道,扩大了铜川非遗影响力,推动了文旅融合双向赋彩;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100余场,积极发挥非遗社团、非遗课堂、非遗展厅宣传培训展示作用,让非遗走进生活;结合传统节日组织线上线下活动40余场,营造浓厚的节庆氛围,展现传统文化魅力,让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创新发展路径,让铜川非遗“火”起来
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发展路径,策划“非遗+”系列活动,让铜川非遗成功“出圈”。策划“非遗+节庆”,借助2023中国孙思邈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博览会、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各类节庆平台,展示非遗技艺、展销非遗文创等,让非遗项目绽放异彩。推动“非遗+展会”,积极推动铜川非遗“走出去”,耀州青瓷、宜君剪纸等非遗项目脚步遍布北京、上海、福建、成都、西安等20余个地市,不断扩大了铜川非遗“朋友圈”。探索“非遗+演出”,多次将以非遗元素为主旋律编创的舞蹈节目搬上舞台。创排反映中医药文化的精品剧目《千金方》走进北京演出,将赴各地市巡演;创排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釉见青花》《剪花婆婆》《打连钱》等文艺精品,搬上舞台走进群众生活。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有没有更进一步的创新工作?
推动非遗创新发展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媒体赋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对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记录、保护和展示,提升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推动非遗文化的智能化管理和创新发展。鼓励跨界合作:促进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时尚产业、旅游业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推动非遗文化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
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扩大人才队伍,在这块有没有做一些工作?
在培养创新人才这块:我们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教育,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来。今年第七批非遗项目及第六批传承人评审中,涉及非遗项目44项,传承人29个,申报数量创历年新高,呈现出非遗蓬勃发展的趋势。同时,建立非遗文化创新基地,吸引更多的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新人才投身非遗文化的创新实践。完善传承人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非遗传承人的管理制度,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开展了全市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考核评选工作,针对市级项目及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情况发放年度补助,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有力的自身保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增强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文件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网络编辑:刘媛
信息审核:丁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