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主持人: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由铜川市政府门户网站举办的“在线访谈”直播节目。我是主持人冯玉龙。今天我们邀请到铜川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鱼福昌做客我们的节目现场,为大家进行答疑解惑。鱼局长,您好,欢迎做客我们的“在线访谈”节目,首先请您跟我们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
[嘉宾]鱼局长: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很荣幸来到“在线访谈”栏目与大家交流。在此,我代表全市文广系统干部职工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文化广电工作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也欢迎大家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主持人]主持人:鱼局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这一城市转型目标,文化工作对城市转型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请您就全市文化事业建设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嘉宾]鱼局长:好的。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市文化事业尤其是公共文化网络建设情况。“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健全。目前,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齐全,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其中铜川市图书馆、耀州区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16个乡镇文化站达到三级站以上标准。拥有县级宣传文化中心3个,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中心建设任务,村级基层服务点实现全覆盖。行政村文化活动器材配送率100%。安装“户户通”设备4.3万套,建成乡镇标准化服务站13个,一系列“硬”件设施的不断加强,使得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铜川“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主持人]主持人:鱼局长,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图书馆总是座无虚席,看书学习的人很多。艺术馆也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去学习舞蹈、唱歌等,听说这都是得益于图书馆、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政策,请您为广大网友介绍一下我市的免费开放情况。
[嘉宾]鱼局长:从2012年开始,按照中省部署,我市也积极启动实施“两馆一站”(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截止目前,全市5个公共图书馆和5个公共文化馆、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取得显著社会效益,让城乡居民真正享受到“无障碍、零门槛”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过三年的组织实施,全市“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免费开放率达100%,服务人次不断攀升。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丰富免费开放内容,结合实际,分别开办读书讲座、读者沙龙会、读书夏令营、送书下乡等一系列读书活动。市县两级文化馆积极组织开展音乐、舞蹈、书画等多种门类的艺术培训。同时,坚持组织文化骨干“进广场、进社区、进厂矿、进农村”辅导基层群众文艺团队和文艺爱好者。同时,为了有力支持全市“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中省财政每年为市级两馆投入免费开放经费100万元,为区县两馆投入免费开放经费40万元,为每个乡镇文化站投入免费开放经费5万元,为每个行政村预算文化活动经费1万元,有效助推了市县镇村四级文化活动的开展。。
[主持人]主持人:近年来,咱们市上连续好几年都一直在打造“唱响铜川”、“舞动铜川”、“书香铜川”、“诗画铜川”品牌文化活动,这四大品牌文化活动很有影响力,您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四个活动?
[嘉宾]鱼局长:好的。近年来,我们按照精心策划、提高档次、突显特色、扩大影响的要求,采取市县联动、部门协作、文化单位联手、局各科室联抓的办法,深入开展“唱响铜川”、“舞动铜川”、“书香铜川”、“诗画铜川”品牌文化活动,对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起到了导向性、示范性作用。围绕“唱响铜川”品牌文化活动,坚持每年举办秦腔大赛、歌手大赛、新创歌曲演唱大赛、“唱响铜川”消夏纳凉广场文化活动展演以及“元旦”、“春节”、“国庆”等重大节庆日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舞动铜川”品牌文化活动,坚持每年举办“舞动铜川”广场舞免费培训、铜川市广场舞大赛、“欢乐春节”铜川市优秀文艺节目展演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同时,通过购买演出将歌舞、戏曲、小品、快板等文艺节目送到全市各乡镇、社区、广场,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围绕“书香铜川”品牌文化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三秦书月.书香铜川”读书月、“铜川文化大讲堂”、经典诵读、诗歌朗诵会、读书演讲比赛、经典图书讲读、精品图书展销、赠书捐书等异彩纷呈的读书活动,使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围绕“诗画铜川”品牌文化活动,坚持每年举办“文化惠民接地气?书画服务进基层”、纪念毛泽东同志“5.23”讲话义写义画以及“百幅摄影作品看铜川”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并积极组织一系列书画写生、创作、研讨、交流活动,提升我市书画影响力。与此同时,各区县也相继打造符合自身实际的品牌文化活动,印台区的“百姓大舞台”、王益区的“社区文化大广场”、耀州区的“周末大舞台”等文化活动影响广泛。全市上下形成了“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年年有特色”的浓厚文化氛围。
[主持人]主持人:刚才您在介绍全市文化事业概况的时候,提到铜川“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建设项目”。请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文化惠民项目?
[嘉宾]鱼局长:2011年,铜川图书馆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实施单位,完成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建设项目”。也就是说,在全市5个公共图书馆全面实现了图书文献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新机制,即在我市任何一个图书馆办理了图书证,就可在其他任意一个图书馆借还书籍,真正实现了一馆办证、多馆使用、通借通还,极大地方便广大群众看书学习,将文化惠民的要求落到了实处。我市的这一做法,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示范和借鉴。同时,我市不断完善服务一体化示范项目后续建设,市图书馆建成了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实现了公共图书馆“全天候”服务,并在图书馆管理中广泛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了图书文献的自助借还。市县两级图书馆全部启用电子书借阅机,实现了书籍“掌上”阅读。
[主持人]主持人:最近,有网友看到《华商报》刊发咱们市上2015年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400场的新闻,这是咱们在文化方面的制度创新,请您给大家谈谈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嘉宾]鱼局长:十分感谢网友对文化工作的关注。为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201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试点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2014年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铜川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购买对象扩大到民营文化企业、群众文化团体、文化类协会组织以及具备提供公益文化服务条件的个人;购买种类新增文化展览、文化培训讲座、城市社区公益电影放映及其他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种类和范围进一步扩大;2015年,首次将民营文化企业宏显公司的“宏显大舞台”纳入到政府购买范围,切实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落到实处。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中,增加了“菜单”式服务,即按照群众的需求安排节目演出,初步实现了文化服务的按需定制。
[主持人]主持人:局长,近两年,中省都在大力倡导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有网友问,我市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嘉宾]鱼局长: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内宣外宣工作力度,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铜川广播电视台紧紧围绕中省市各项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及时开办专栏,做好专题宣传,提高了舆论引导水平,增强了新闻报道吸引力。同时,不断加大外宣力度,采编的《公路上的别样风景》《铜川乡医李文强——用生命服务百姓》等一批优秀作品在中央级媒体播出,我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还相继开办了《新闻第一线》《今日关注》等品牌民生栏目,不断提高收听收视率。在大力倡导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我市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相继开办了铜川电视台官网和官方微博,在微信开设了铜川电视台、铜川音乐交通广播、铜川新闻第一线、童星闪闪等四个微信公众平台,以及铜川新闻联播微博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日前,由铜川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的“智慧铜川手机台”已开始测试运行。该项目是我省首家集新闻视讯、对外宣传、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全资讯、综合性的手机融媒体平台,主要包括新闻资讯、阳光政务、铜川视界、本地直播、卫视频道、养生铜川、出行指南、互动留言等板块。市民可通过智慧铜川手机台看电视、听广播、知天下,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违章、社保、公积金等个人信息查询,真正实现“一手掌握铜川大事小情”。在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时,也开拓了一条以全媒体形式对外宣传推广铜川城乡面貌、风土人情的新渠道。“智慧铜川”手机台改变了广播电视单向灌输式宣传模式,彻底告别了传统“我播你看、我说你听”的单向宣传方式,进一步增强媒体与群众的互动,待“智慧铜川手机台”正式上线后,上述平台将形成良好的互动立体宣传模式,成为服务群众、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
[主持人]主持人:鱼局长,近日,我市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本次互动访谈的主题也是围绕“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打造铜川文化惠民‘升级版’”来进行的。请您给大家解释一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什么?我市为什么要创建示范区?
[嘉宾]鱼局长:不久前,我市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这是全市文化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下面,我给广大网友详细介绍一下示范区有关情况。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2011年由文化部、财政部启动实施的国家级示范项目。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旨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促进提升地方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在中省的大力推动下,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加快,文化建设力度加大。同时,公共文化建设也出现了“不适应”和“短板”,影响了文化服务整体效能的发挥和社会均衡发展。通过创建国家级示范区,能有效地解决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问题,快速构建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文化惠民“升级版”, 实现人民群众从文化“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的跨越迈进。今年5月,文化部、财政部开展了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申报工作。按照申报要求,我市认真组织,精心准备,并经省政府推荐,向文化部上报了申报材料。根据文化部安排,5月26日,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德扬带队赴北京参加专家评审会,我市准备工作扎实、规划科学详实、措施具体有力,以89.8分的成绩名列西部12个申报城市第一。7月22日,国家文化部正式公布了第三批创建城市名单,我市成为第三批示范区创建城市。创建工作从今年6月开始,至2017年6月底结束,周期2年,2017年6月国家开始督查验收,复验工作至2017年年底。
[主持人]主持人:我市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有网友问,我市的创建目标和难点是什么?
[嘉宾]鱼局长:首先谢谢网友对示范区创建的关心和支持。我市创建目标是到2017年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数字化服务更加普及,绩效评估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文化队伍整体活力进一步增强,各项创建指标均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做出示范。我市在公共设施功能发挥、数字化服务手段、文化队伍建设及对偏远地区的文化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加以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难点:一是我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健全,但档次低,部分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特别是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欠缺。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手段不够先进,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还未形成。三是基层文化队伍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年龄老化,文化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的招募和组织工作滞后,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亟需发展壮大。四是对偏远地区和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比较薄弱,供给不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尚未彻底打通。
[主持人]主持人:我想广大网友和我一样,肯定很关心我市创建示范区有哪些具体任务、办哪些具体事,请局长给大家解答一下。
[嘉宾]鱼局长:好的,结合我市实际和创建标准,在创建期内,我们要重点完成六项任务。一是完善文化设施。对已达标的文化场馆要优化环境,并最大限度压缩办公用房,扩充群众活动空间;80%的村、社区建成多功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体育中心、市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每个区县建成一座数字影院。二是提升供给能力。深化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按照群众需求及时推出新的服务项目;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对全市所有贫困村和特殊群体,开展点对点的文化服务;推行“菜单式”服务,变“你给我接”为“你需我送”;建立和完善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三是打响服务品牌。采取市、区(县)联动、部门协作、文化单位联手、社会广泛参与的办法,持续打造四大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做到文化活动常态化、特色化;办好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每年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群众喜爱、影响广泛的文艺作品;每年市、县两级财政安排400万元,面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其中购买演出不少于300场。四是推进数字化服务。加快地方特色数据资源库建设,应用现代数据传播方式,建立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移动服务平台。五是加强队伍建设。按标准配齐乡镇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工作人员;依托省内高校和省级文化单位,建立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培育一批示范性群众文艺团队,在经费保障、场地设备、人才培养、平台搭建等方面予以支持帮助;壮大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六是坚持制度创新。选择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关键性的3个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即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创建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新模式、保障偏远地区及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同时,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形成指导推动工作的政策文件。
[主持人]主持人:通过鱼局长的深入介绍,我想广大网友对示范区创建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刚才我看到一个创建周期是2年,现在时间都过了将近半年,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确保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嘉宾]鱼局长:主持人说的对,7月22日,国家文化部正式公布了第三批创建城市名单,我市确定成为第三批示范区创建城市。现在也过去好几个月,剩余一年半时间,可以说示范区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扎实有效做好我市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创建任务,我市将采取以下措施,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指挥、协调全市创建工作。联席会议第一召集人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召集人由分管文化工作的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成员由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区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创建日常工作。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市政府与各区县、市级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定期督查通报。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创建目标任务,创建期内将投资10.5亿元用于示范区创建工作。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以及所需人员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四是强化舆论宣传。搭建创建示范区信息交流和新闻宣传平台,提高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并充分利用国家示范区创建联动机制,扩大铜川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建立工作机制。建立集中办公制度,提出工作建议,制定工作方案;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指导示范区创建、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建立联络员制度,做好沟通协调和信息报送;建立工作督查机制,了解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问题;建立创先评优机制,对推进有力、实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
[主持人]主持人:好的,在此预祝2017年我市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十分感谢鱼局长为我们耐心的解答了这么多问题。各位观众、各位网友,铜川市政府门户网站进行的“在线访谈”直播节目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谢谢您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