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不松劲 致富再出发

来源:转载《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2-01 15:5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过去的2018年,全省有100多万人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立脱贫志、谋发展策、走致富路,用自己的辛勤汗水铺就了脱贫之路。
  但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越往后越艰难,越要啃硬骨头打硬仗;越接近目标,越应上紧发条,绝不能“一篙松劲退千寻”;越临近终点,越应坚持不懈,而不能“鸣金收兵”。应清醒认识到,一些地方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薄弱、公共服务不足,特殊困难群体脱贫难度大,如果扶贫不能瞄准长远规划和目标,在稳定脱贫、发展脱贫、长效脱贫方面下功夫,短期内贫困户虽然脱贫了,但最终也难以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不松劲,致富再出发,不仅意味着要精准施策,提升脱贫攻坚质量,还要志智双扶,激发内生脱贫动力。贫困乡镇的条件有所差异,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也各不相同,我省能蹄疾步稳取得脱贫攻坚的阶段性胜利,不仅仅是把政策、资源等精准地指向了贫困群众,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探索走出了多种扶贫新路子。总而言之,持续推进扶贫脱贫,关键在人才,根本靠实干。只有当各类人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了一展所长的广阔舞台,全面小康才有了依托和根基。只有靠实干立足于贫困农村的实际,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以产业带动发展、安置就业,老百姓才有长久的增收保障。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无论开发扶贫、输血扶贫,还是移民搬迁扶贫、就业扶贫等都是外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地区更需要能靠自己双手创造财富的“鱼竿”,要让贫困区域、贫困群众持久地、高水平地摆脱贫困,除了必不可少的外在措施,起关键作用的还得靠贫困群众自身的自强自立。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没有内生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难以釜底抽薪。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变“输血”为“造血”,既解决物质贫困,又解决“素质贫困”,在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能力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重塑。唯其如此,才能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让贫困人口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从这个意义上说,脱贫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告别。一个地方的贫困,与其说是资源、产业匮乏制约了发展,不如说是文化、思想落后,束缚了自身。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每奋进一次,意志就坚强一分;每坚强一分,就更能勇敢前行。挺起脊梁,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定能撷取到沉甸甸的胜利果实。(李慧勇)


网络编辑:党嘉明
信息审核:党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