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

——记“三秦最美家庭”李建军家庭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8-03-10 09:10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西汉学者戴圣曾说过,“父之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石柱镇马咀村的李建军家是一个大家庭。1980年出生的李建军排行老八,是家里最小的,他还有3个哥哥,4个姐姐。俗话说,舌头和牙齿还有打架的时候,可这一大家子却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家和万事兴”。
  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李建军家庭的立家之本。李建军是村上的电工,妻子高晓娟是马咀村模型飞机的讲解员。2002年李建军和高晓娟结婚后,母亲王爱云就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提起现如今的日子,75岁的王爱云露出满足的笑容,她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会过得这么好。“国家政策好,马咀村从过去的水泥村变成了如今的旅游村,村里成立了华露香堤有限公司,我和我媳妇都被应聘到了公司,每月不仅有稳定的工资收入,樱桃大棚每年还能挣3万多元,如今的日子可以说是不愁吃不愁穿了,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把我妈照看好。”李建军说。
  李建军夫妻都是80后,夫妻俩在生活中互相照顾、尊重彼此,遇到困难时,互相开导,并肩作战,既是伴侣又是朋友,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争吵过。高晓娟说,“我们俩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刚开始嫁给他时,想着他是他们家最小的,肯定指靠不上,可没想到他对我挺好的,对我的家人更是无话可说,我父母如果有事,他比我都上心。”听到妻子这么说,李建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那都是应该的,人常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呢,况且她对我妈也好得很。”现如今,婆媳矛盾是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话题,似乎婆婆和儿媳的关系很难相处融洽。可是,高晓娟和婆婆一起生活十多年却从没闹过别扭,更没红过脸,这在马咀村已经传为一段佳话。她们的相处之道便是以心换心。
  记者来到李建军家时,正好碰见李建军三哥陪母亲看病回来。还没等老太太进家门,儿媳高晓娟就赶快迎上去搀扶着老太太进屋。担心婆婆感冒不能受凉,高晓娟早已把炕烧好,被褥铺好。等婆婆上炕后,她又连忙兑了温开水端给婆婆,一会拿水晶饼给婆婆吃,一会又问要不要吃果丹皮。提起这个儿媳,王爱云竖起了大拇指直夸好,她说:“我这个儿媳从结婚到现在从不生气,进门不叫声妈都不说话,我这几天感冒没胃口,她一个人做两样饭,专门给我做好消化的饭菜吃,人家娃把我当亲妈对待呢,你说咱还能对娃不好?”
  相亲相爱是李建军家最暖心的温情。李建军平时工作比较忙,为了能让他专心工作,妻子高晓娟便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整个家的责任,结婚十多年来照顾孩子和婆婆一日三餐,每天早晚为婆婆梳洗,农忙时还要照顾樱桃大棚。有一年,正值农忙时,丈夫患了急性阑尾炎,要做手术,为了不让婆婆担心,高晓娟就一直瞒着婆婆,安顿好婆婆后,她又急忙赶往医院照顾卧病在床的丈夫。村里的人问她“晓娟,这么劳累你能撑住不?”她笑着说:“建军平时太忙照顾不好自己,这次刚好趁机会让我好好照顾下他,让他感受家的温暖。”
  能和婆婆相处融洽已是不多见,更何况是妯娌关系。拿今年出租房屋来说,李建军与哥哥家只有一个出租房屋的名额,租费相当可观,李建军和高晓娟商量后把这个名额让给了建军的三哥,然后让三哥一家人都住进了自己的家里。她们妯娌互相照应,给自己孩子买东西的时候也不忘给对方的孩子买,从没因为干家务的多少,买菜多少争吵过,俩人相处的就像亲姐妹一样。高晓娟把这些归功于婆婆,她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婆婆虽然是个农村人,但她很有智慧,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总感觉有她在,这个家就有了主心骨,一家人才心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李建军家良好的家风也向子女传递着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相亲相爱的观念。孩子们也十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彼此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李建军的女儿李雯博今年12岁,是寺沟中学的初一学生,每周末回家她都要给奶奶讲学校发生的新鲜事,而且晚上一定要和奶奶一起睡。得知奶奶生病不肯挂吊针时,她像哄小孩儿一样劝奶奶挂针、吃药。李建军三哥的女儿和李雯博年龄一般大,两个孩子形影不离,有好吃的好玩的都很乐意跟对方分享。
  “三月份,我们就要搬到村里新盖的楼上住啦,娃们考虑到我年龄大,腿脚不方便,要的一楼的房子,120个平方呢,我们住的用的和城里人不差啥。现在的生活,我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呀。”老太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记者:张长江、贺琳、郭玮 )


网络编辑:薛红娟
信息审核:薛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