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栏 / 乡村振兴战略

追赶超越新实践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来源:转载《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8-07-20 15:00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王建康、江小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陕西践行“五个扎实”要求、加快追赶超越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落实“五新”战略任务、满足三秦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内在需要。我们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立足实际,深化改革,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为谱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建设现代乡村经济体系,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我们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一要着力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强化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创新产业运行模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特别是要把陕南生态优势、关中科技优势、陕北文化优势,转化为农业品牌优势和产品竞争力。二要着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加快陕西农产品加工园区等产业载体建设,在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和大城市周边县(区),着力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产销对接能力,完善陕西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地方优势资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文化,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富有吸引力和承载力的特色小镇和农业综合体,形成多元业态。具体来说,陕北地区要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陕南地区要将农业与生态养老、森林康养等大健康产业结合,发展康养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形成具有陕南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关中地区要重点促进生态观光、科技示范等体验式产业,特别是要发挥现代工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较为发达的优势,在产业链延伸、新产业培育和三产融合等方面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第二,建设现代乡村空间体系,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要着力推动生态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的问题,特别是要做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改造工作。二要着力推动宜居化。大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支持对村庄、民居的艺术化设计和改造。完善绿化、美化、亮化配套设施,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医疗卫生等服务水平,特别是在大型社区积极推进幼儿园、老年日间照料点等公共设施建设。三要着力推动便利化。推进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现代化,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实施县乡公路改建、建制村通畅、通村公路完善等工程,并结合乡村水体、山体和绿地特点,建设适合休闲旅游的步行和自行车慢行绿道。积极发展一批重点城镇和新型社区,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居住空间和产业发展平台。
  第三,建设现代乡村文化体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着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一要传承、发展和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乡村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丰富乡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二要切实保护好、合理适度利用好陕西优秀的农耕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三要加大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宣传力度,保护好古村落、古建筑、地貌景观、工程遗产、农业遗迹等,传承好秦腔、信天游、皮影、腰鼓等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四要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引导群众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注重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和家风培育,积极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四,建设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和谐发展。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我们必须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
  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要提升乡村干部队伍治理能力,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确保基层干部具备宣传和落实党的政策、了解和传达社情民意、谋划和推动主导产业、组织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强大动力和扎实能力。三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特别是在乡村公共资源配置、公共事务决策的各个环节,在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上,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受益权。四要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支持保护农业、治理生态环境、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农民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权益、解决纠纷;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为民意识。
  第五,建设现代乡村居民收入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我们必须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切实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一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落实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统筹运用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兜底扶贫等多种方式,构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二要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丰富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三要强化农民增收动力。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市场融合、空间融合,积极引导城市现代生产要素进入农村,让农民更好参与到现代市场体系中来。四要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农民增收主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重点发展一批适合农民参与的产业项目,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五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强化金融支农力度,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面向“十三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网络编辑:段梦昕
信息审核:段梦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