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精准发力 破解转型发展就业难题

铜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马登科
(2015年7月7日)

来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时间:2015-07-07 15:08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铜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各位记者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近年来铜川就业创业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和谐之基。李克强总理将“保就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下限。这充分说明就业对于民生福祉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市坚持“一个引领”,健全“两个体系”,建设“三个基地”,推行“四个全覆盖”,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瞄准问题、精准施策,持续发力、破解难题,千方百计稳就业、兜底线、增容量,扩平台、促创业、提质量,走出了一条具有铜川特色的就业创业新路径。2012至2014年,全市累计投入就业资金6.17亿元,17.62万人次享受到各项就业帮扶政策,城镇新增就业4.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3年控制在3.5%以内,帮扶1.54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167名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9万人次,全市就业持续稳中趋好。
  ——坚持“一个引领”,即坚持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引领,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以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不断显现。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扩大反担保范围,简化贷款手续,提供便捷的资金扶持渠道。3年来,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21亿元,扶持创业5435户,带动就业19023人,扶持小微企业245户,稳定就业8575人。同时抓好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孵化项目涉及商贸流通、养生保健、家政服务等11个行业百余种产品,累计扶持1663人成功创业。
  ——健全“两个体系”,即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网格化管理“两个体系”。促进就业的根基在基层,关键在服务。通过“两个体系”的建立,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提升了城乡公共就业服务规范化、精细化、便捷化水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和区(县)级人力资源市场5个、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事务所42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72个。在推行网格化管理中已为社区配备就业政策援助员350名,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人力资源特岗员554名,就业服务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基本做到了就业管理无遗漏,就业状况底子清,就业宣传全覆盖,政策落实无盲点,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乡就业失业信息登记管理制度。
  ——建设“三个基地”,即建成了“铜川市困难企业职工再就业综合示范基地”、“陕西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铜川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探索总结转型城市就业创业经验。针对铜川转型期间困难企业增多、就业困难群体增多、拓展就业岗位困难的实际,我们于2014年探索建成了“三个基地”,当年带动就业3654人,示范带动效应初步显现。一是在黄堡建成了“铜川市困难企业职工再就业综合示范基地”,重点解决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难题。该基地重点打造下岗职工再就业、下岗职工创业孵化基地,带动就业885人,探索实施的就业优惠政策将逐步辐射到其他困难企业,惠及更多困难群体;二是在照金建设“陕西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统筹解决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回乡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难题,2014年已解决景区周边环线2500人就业创业。后续还将这一模式向药王山、玉华宫、陈炉景区延伸,使铜川“一心四区多点”全域旅游综合开发辐射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创业;三是在新区建成“铜川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一条龙”服务,引领、指导、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2014年吸纳26家大学生孵化企业入驻,带动就业269人,累计吸纳30家带动就业371人.。
  ——推行“四个全覆盖”,即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贴政策全覆盖、公益性岗位就业扶持政策全覆盖、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全覆盖、就业信息服务全覆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搭建平台、提供帮助。三年来,全市回铜报到的高校毕业生8276人,已实现就业7679人,登记就业率逐年提高,2014年达96.96%。我市探索实施的高校毕业生“托底安置”措施于2014年在全省推广。
  一、重调研、拓平台,城乡就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引智借力,提升科学决策能力。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签订了《共同推进铜川就业创业合作意向书》,在高校的帮助指导下,从2013年6月开始在全省率先开展季度就业状况分析,截止目前,已编撰《分析报告》8期,得到了省人社厅的肯定,为科学研判就业形势、就业扶持精准对接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二是深入群众,解决具体问题。依托三级网格化就业平台,各级就业管理服务人员深入走访高校毕业生、城镇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及特困家庭等群体,及时提供政策咨询、资金帮助和技术援助,解决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推行零距离一体化服务。将就业创业服务送到群众的家中院落、田间地头,就业困难人员帮扶不漏一人,实现了就业管理从行政管理型向社会化、服务型的转变,形成了城乡一体、机会均等的公共就业大服务格局。三年来,全市借助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社区就业困难人员1580名,5072名就业困难人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实现了就业。
  二、调政策、降门槛,让就业创业服务更接地气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注重抓落实,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地有声、落地有力。一是调整两类政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对企业吸纳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小额担保贷款等2类政策进行了调整,将托底安置和信用担保政策用足用活,降低企业用人成本,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二是下放三个权限主动作为、惠民利民。对就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等3类工作管理权限下放到各区县,利于监管,便于服务。三是简化四类程序提高就业服务效率。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受理等4类工作申报资料进行简化,共减少了15项。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让百姓受益最大化。
  三、抓规范、提效能,为群众提供方便温暖的就业服务
  为给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我们前移服务阵地、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服务要求,真正体现“方便温暖”。一是前移服务阵地。制定下发了《关于就业失业登记和小额担保贷款业务服务前移的通知》和《全市基层小贷业务受理指引》,将小贷初审和《就业失业登记证》办理业务前移到乡镇和社区,小贷资料从8项减少到4项,各类登记表册上传至公共就业服务网站,畅通渠道方便群众。二是规范服务行为。明确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规范,严格落实“五制(首问责任制、全程代理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四公开(办事程序公开、依据公开、时限公开、结果公开)”、“三亮明(亮明身份、亮明承诺、亮明标准)”制度,切实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三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建设提升就业服务水平,2012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启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采集录入就业信息78.76万人;2013年开通了铜川公共就业服务网,实现了“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内外关联、信息共享”;2014年开通了“铜川公共就业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和“铜川人社”微信公众平台;2015年我们积极探索“互联网+”服务新模式,将服务渠道延伸到网络和移动终端,网上服务平台和“掌上人社”建设初显成效,使就业工作精细化管理、便捷式服务水平得到了新提升。
  各位记者朋友,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将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目标,砥砺前行,创新发展,确保我市在稳增长和转型发展中就业形势的稳定。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和支持铜川的就业创业工作。
网络编辑:马震
信息审核:陈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