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六稳”“六保”探民生①

社会保障兜底 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07-06 08:44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编者按: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六稳”工作、“六保”任务,民生摆在首要位置。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市不断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各种“惠民政策大礼包”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应保尽保一个都不落下,把需要“兜底”的群众认真“兜”到位,尽力发挥社会保障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不断增强困难群众抵抗风险的能力,托起他们的幸福底线,让困难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我市全覆盖建立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431个,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内群众的生活困难,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截至目前,全市5个区县、38个乡镇(街道)、72个社区、359个村实现全覆盖。
  即日起,铜川日报推出“六稳”“六保”探民生系列报道,全面梳理民生工作推进情况,报道一线民生故事,敬请关注。


  应保尽保 兜住兜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
  从2011年1月开始,家住耀州区小丘镇移村的脱贫户吕社娃因生活困难被民政部门纳入农村低保,享受民政部门每月发放的生活困难保障金。“这些年多亏了民政局的救助,我们五口人每月都有保障金,再不担心因病返贫了。”
  据了解,吕社娃肢体三级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家里因病致贫。妻子是村上的护林员,三个子女都在外务工,家里还有6亩多耕地。2019年,吕社娃又生了一场大病,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在住院看病期间,民政部门还给予他1500元的临时救助,再加上每月的生活困难保障金,他们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这只是民政部门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的缩影,在我市,像吕社娃一家一样获益的群众还有不少。
  今年以来,我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2443户28640人,发放保障金5789万元,其中,保障城市低保对象5269户11193人,发放保障金3266万元,农村低保对象7174户17447人,发放保障金2523万元;特困供养对象1474户1537人,实施临时救助19209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283万元,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市民政部门聚焦未脱贫人口、脱贫监测人口、贫困边缘人口“三类人群”,扎实开展“三排查三清零”工作,围绕兜底保障对象排查纳入、农村低保覆盖率提升、社会救助业务网上办理等重点任务,明确目标,夯实责任,强化措施,兜住兜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
  在“三排查三清零”工作中,市民政局指导区县对未脱贫贫困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三类重点人群全面开展排查,逐人建立兜底保障需求台账,将“三类人群”中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实现了未脱贫人口兜底保清零目标。截至6月24日,我市未脱贫人口2548人,经排查23人已死亡,2478人已纳入民政兜底保障范围,其中纳入农村低保、特困救助供养及孤儿保障范围的占比为98.1%。全市59名脱贫监测人口中,纳入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范围51人,占比86.4%;全市206名边缘人口中,纳入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范围170人,占比82.52%。
  一个都不能少,不只是针对贫困户,对于已脱贫户、重病重残人员、无劳动力或弱劳动力等对象的救助,也不能落下一人。自开展“三排查三清零”工作以来,我市农村低保覆盖率由3.48%提高到4.76%,经排查新增农村低保对象4919人、农村特困供养对象113人,切实织密扎牢了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安全网。
  “多亏了民政部门的及时救助,总算是缓过来了。”小丘镇移村村民常月亮去年骑电摩追尾,造成高位瘫痪。在一家人为住院费发愁的时候,村干部向镇民政办两次申请了救急难救助金15000元并及时送到他们手上,解了燃眉之急。常月亮是家里的顶梁柱,自从瘫痪后,家里一下没了经济来源,儿子还在读高三,家庭面临致贫风险。今年4月在排查中,民政部门将其一家纳入农村低保,每月享受871元保障金,重新燃起他们生活的希望。“看到大家对我们这么照顾,我也要坚持每天锻炼,相信总会有恢复的那一天。”
  疫情期间,市民政局创新救助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出非接触式救助服务,利用网络在线办理替代窗口业务办理,群众通过微信公众号即可完成救助申请,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截至7月2日,全市共网上受理群众救助7000人次,我市网络救助申请的乡镇普及率达到100%,我市网上办理社会救助申请工作先后两次在全省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周调度会上受到省民政厅通报表扬。
  市民政局副局长封长朝表示:今年将重点加强对未脱贫人口和收入不稳定、持续增收能力较弱、返贫风险较高人口的监测预警,确保将符合保障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记者:张红)

  健康扶贫 护航困难群众生命绿舟
  “我老两口年龄大了,身上毛病都出来了。有个小病小痛的在家门口的村卫生室就能看,真是很方便。”耀州区瑶曲镇刘河村75岁的贫困户高桂枝感叹。近日,高桂枝的老伴刚出院,村卫生室的村医何军利经常上门为其进行身体检查和护理。
  像高桂芝这样的贫困群众,还享受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服务队经常为其开展签约服务、义诊咨询、康复检查等,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到健康扶贫的红利。
  截至目前,30种大病累计救治2514例,救治完成99.33%,慢病签约服务10140人,实现应签尽签。组建由二级以上医院医生+乡镇卫生院医生+村医三级人员组成的签约团队308个,开展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为了方便群众看病,近年来,我市先后投资2亿余元用于县级医院改建扩建、投资1000余万元改善乡镇卫生院软硬件设施、投资3000余万元新建改建村卫生室。全市3个贫困县县级医院全部建设成为二级甲等医院、34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保障标准、359个行政村全部建有“不低于60平米、‘四室分离’、有一名有资质村医”标准化村卫生室。
  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定向招录医学类毕业生、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等,为基层招聘专业人才125名;启动第一村医派驻,解决基层服务水平不高问题。首批派驻30名第一村医到17个乡镇卫生院89个村卫生室进行帮扶带教;先后组织89名县级医院、56名乡镇卫生院骨干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组织576名村医到市级培训基地进行培训、140名乡村医生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通过对口帮扶,新建专科5个,宜君县人民医院、耀州区人民医院相继通过二级甲等医院验收。
  2月,家住新区陈坪村的五保户闫明娃身体不适,很快被安排住进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做了手术。结算时,医疗费共计花费8000余元,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剩下个人支付的部分最后通过医疗救助兜底,他个人没花一分钱。
  “当时得了病,心里着急得很,多亏国家的好政策,这次手术很成功,过一阵再去医院进行复查,现在身体状况还可以。”说起国家的兜底政策,闫明娃感激万分。
  市社会福利院的城市特困供养人员杨建民,3月下旬患了一场大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就诊。他享受了居民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相关政策。住院期间,医疗费共计花费了近20万元,最后结算时,全部兜底报销。
  “目前,杨建民已转入市人民医院进行康复训练,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市社会福利院医护中心主任郭西京介绍。
  为了对贫困人口和困难人员看病加大保障力度,我市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2019年度全市医疗救助资金共计收入3915.46万元,全年共支出3709.76万元,其中用于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医保26204人,230.6万元;住院医疗救助10773人,4051.52万元;门诊救助3899人,265.84万元。
  小病没负担,大病有兜底。今年以来,为特困人员全额资助参保每人250元,为农村低保、贫困人员资助参保每人150元,合计享受补贴704万元。为特困人员1403人医疗救助兜底达到109万元。(记者:郭颖)

  点对点帮助社会兜底保障群众发展产业
  兜底保障政策主要针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和个人,尤其是对患有重病、重残、无劳动能力等对象要优先按照程序认定其为兜底保障对象,落实社会保障兜底政策。
  耀州区董家河镇土桥村的赵人民就是该村的一户社会兜底保障户,他跟村里其他人一样,也开始经营起了金银花产业。前段时间,他一直忙活着在地里采摘金银花。
  兜底保障政策主要针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和个人,赵人民怎么还发展起了产业?这都要从该村大力发展金银花栽植产业说起。近年来,在帮扶单位市司法局和土桥村“两委会”多方考察、调研后,村上决定发展金银花产业。土桥村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和人均占用耕地面积大的优势,鼓励广大群众,积极栽植金银花,不到3年时间,就栽植了430余亩金银花。通过近年来的产业发展实践和探索发现,金银花好管理,一次性投资,见效后30年持续收益,相对传统产业劳动量小,年收益显著,第一年栽植、第二年见效,栽植两年以上且管理好的每亩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在农业种植行业算得上是短平快项目,广大群众普遍认可了金银花这个产业。
  “赵人民大叔因智力障碍被确定为社会兜底保障群众,享受兜底保障政策。我们考虑到金银花好管理,而且赵大叔也有一定的下地劳作能力,于是村上组织,为他免费栽植了两亩金银花,赵大叔只需要下地管一管,摘摘花,给自己卖点零花钱。”市司法局派驻土桥村第一书记杨秉春告诉记者。
  目前,赵人民享受着社会保障兜底政策,村上为他的金银花栽植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销售全包。他还享受着光伏、肉羊、羊场分红,日子越过越好了。赵人民的弟弟赵民仓也是该村的社会兜底保障户,近日他也忙碌在金银花地里采摘金银花,每天可收入50元左右。
  社会保障兜底并非“一兜了之”。我市扶贫干部深入一线,送技术、送培训、送信息、送岗位,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帮助村上发展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鼓起了脱贫的精气神。记者了解到,像土桥村这样点对点帮助有一定能力的社会兜底保障群众发展产业的村子还有很多。这些村的帮扶干部、村干部在推动全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想方设法谋发展,为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不停地奋斗着,思考着。
  耀州区小丘镇独石村帮助社会兜底保障群众发展养猪和干杂果种植产业。“我们村共有11户兜底保障户,村上帮助因残被确定为兜底保障对象的陈义平发展起了养猪产业,目前他发展得很好。还有发展干杂果种植产业的兜底保障户,每户多多少少都有些产业。”耀州区小丘镇独石村村委会主任徐重江说。
  发展产业,让贫困户鼓起了精气神,对脱贫致富有了信心,让社会兜底保障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日子越过越好。保民生,兜底线。我市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民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方案》,落实落细政策,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记者:郭璇)


网络编辑:杨思萍
信息审核:王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