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陕西铜川:多措提升效能,服务更加贴心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26 08:43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现在,不管是人在地头还是在家里,手机上随时就能看到村里正在进行的演出直播,很方便。”日前,家住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五里镇榆舍村的村民张云昌说。不久前,铜川市通过在线直播平台实现了每一场政府购买公共演出的实时直播,群众可在电脑或手机上全程观看,获得不少群众点赞。
  这也是铜川市自今年初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以来,在巩固创建成果、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上的又一个创新举措。
  “互联网+”让政府购买更普惠
  近年来,铜川市积极创新探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扩大服务半径,不断完善广覆盖、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今年7月以来,铜川市对每场政府购买的基层公共演出进行网络实时直播。通过直播平台,让无法到现场观看演出的观众能在电脑、手机上看演出,并留言互动。同时,为切实解决直播观看所需的流量问题,铜川市加大投入,确保全市所有综合文化站和80%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电脑配备全部到位,并且站点周围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尽可能让群众享受到更多免费看直播的红利。
  据悉,为了将这项惠民举措做到实处,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不断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机制建设,制定了铜川市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绩效考核办法,对承担演出的演艺公司细化服务要求和考核细则,全面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演出绩效考核,确保这项惠民工程做细做实。截至8月30日,演出直播累计61场次,直播累计观看量达11257人次。
  理事会下的文化大院更贴心
  “这个文化大院建得好,让我们身边的一些能人发挥了特长,大伙也能跟着学到一些发家致富的本事。”铜川市王益区罗寨村的一位付姓村民说。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王益区在罗寨村和军台岭村进行乡村文化大院试点建设,这两个村子成立了乡村文化理事会,文化建设大家说了算。乡村文化大院的组织管理更为高效,一下子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例如,在罗寨村文化大院里,不但设有乡村书画根雕奇石艺术馆、乡村书吧和姜女秦绣传习所,秦腔自乐班、乡村舞蹈坊也愈加受到乡亲们的追捧。铜川市王益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田雅妮表示,乡村文化大院充分发挥了基层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带动作用,有效激发了村民开展多样文化娱乐、技能传学活动的积极性,既传承了乡村文化,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育民更乐民。罗寨村理事会成员20名,主要由村里文化爱好者、乡村文化能人及乡贤组成。
  文化大院的建成,是王益区公共文化服务走向深入的探索实践,有利于解决农村文化发展中文化服务供给与村民文化需求不匹配、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
  “一心多点”让服务更便捷
  铜川市在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期间,针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度高而辖区空间有限的实际,提出了“一心多点”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即“一个中心+多个站点”。“一个中心”指辖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多个站点”指社区辖区各类文化人才、文化类社会组织、机构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服务站点,从而构成“中心+多点”点面互补、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让广大群众就近、随时、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这一做法在王益区桃园街道办光明社区试点,成效显著,获得当地群众普遍认可和欢迎。一年来,铜川市持续加大“一心多点”服务模式的推广应用。除王益区外,目前铜川新区80%以上的社区都被纳入服务范围之内,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相应提高。
  “一心多点”服务模式是铜川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实践举措,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同样适用。铜川目前已经建成的铜川市群众艺术馆分馆、铜川市工人文化宫、铜川书画公园等,以及在建的铜川博物馆、铜川剧院、铜川体育馆也是“一心多点”延伸思维在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中的集中体现。
  “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同时利用新媒体,抓好数字化服务建设,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惠民服务。”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文山说。

(原载2019年9月12日《中国文化报》8版 通讯员:杨倩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秦毅)


网络编辑:张兴林
信息审核:张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