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不忘初心勇向前 砥砺奋进创辉煌

来源:转载《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14 08:54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70年波澜壮阔,70年砥砺奋进。迈入新时代的铜川人民奋力追赶超越,践行“五个扎实”,以只争朝夕的姿态抢抓机遇,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埋头苦干,经济社会跨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今日铜川,“好人之城”处处和谐融洽,百姓生活安居乐业,绿水青山托举起转型发展的新面貌。幸福生活、崇德向善,充满文化自信的铜川人民正谱写着一曲曲锐意进取的时代高歌。
  产业布局 从“一煤独大”到“多点开花”
  “1至7月份,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98个,完成投资101.3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30个,完成投资16.98亿元。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集群产业发展势头迅猛。”8月30日,在铜川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发布会上,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何育宁介绍。
  近年来,按照省党代会对铜川“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全新定位,铜川市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全面建设高端装备制造、环保陶瓷、生物医药、文化旅游、数字经济和航天科技等产业集群,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实现“多点开花”,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雏形初步形成。
  计划经济时期,铜川煤炭产量一度占到我省的70%。“一煤独大”曾是铜川产业结构最大的特征。进入21世纪,伴随着存量资源的锐减,“一煤独大”的产业特征逐渐演变为铜川最大的发展弊端。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铜川开始自主探索转型之路,并得到了中央和陕西省的大力支持,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城市,逐步走上工业提质增效、经济稳步转型的发展新阶段。
  依托本土的煤炭产能,铜川市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煤电和煤电铝联产联营项目,增强发展竞争优势,围绕“陕西制造 铜川配套”,加快实施达美年产600万只轻量化铝轮毂等近10个汽车零部件产业项目。同时,全市重点布局商业航天及数字经济等领域。2018年10月29日,“铜川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铜川)商业航天城等项目组团式推进。铜川大数据学院挂牌招生,摩贝、世纪华耀等18家数字企业入驻,2018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5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园、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全市经济社会逐步减轻对传统资源型产业的依赖,非资源型接续产业比重逐步提高。
  今日铜川,重点发展产业集群,构建多点支撑、多极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探索工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开启了凤凰涅槃的新征程,通过确立产业集群化发展新思路,探索出能够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推动“三大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转型之路。
  铁腕治霾 “铜川蓝”渐成常态
  金秋时节,蓝天白云的美景一度刷爆铜川市民朋友圈,“铜川蓝”渐成常态。
  “铜川景色好,天非常蓝。在这里比赛,感觉很棒!”9月2日,在耀州区照金镇参加2019年全国射箭奥林匹克项目锦标赛的运动员马毅静感慨地说,“听说这里以前是一座废旧矿山,现在经过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裸露的煤矸石已被满眼的绿色取代。”
  在依靠资源开采发展经济的时期,铜川煤矿遍地开花,水泥、白灰企业遍布,生态环境曾遭受极大的破坏。“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方式曾让铜川人深受其害。“吃饭捂碗,出门打伞,走路眯眼”一度成为铜川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1993年,中华环保世纪行,铜川被媒体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进入新时期,铜川转变发展观念,立足建设“美丽铜川”目标,聚焦打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狠抓铁腕治霾、柔性治水、科学治土工作。
  自2004年开始,铜川市关闭拆除落后水泥生产线57条,淘汰落后产能750万吨,提前2年完成治理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泥大市无立窑的目标。2006年又持续开展城市煤烟污染治理,对困难群众使用清洁能源取暖进行补贴,惠及群众10万户。2017年,城市燃煤锅炉拆改达到全覆盖,基本做到了煤城不烧煤、产煤不用煤。 2017年铜川市关闭7座水泥粉磨站,淘汰落后产能80万吨,限期治理污染企业106家,万元GDP能耗下降4.79%。
  铜川市抢抓被列为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机遇,投资58.63亿元,通过林草植被恢复与林草地改良工程和水源地保护工程等,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5.4平方公里,形成每年295万立方米的雨洪调剂功能。
  如今,铜川市已经走上了由“黑”变“绿”的转型之路,城市焕发出别样生机。“铜川蓝”已由改革前的“奢侈品”变为如今的“日用品”。
  努力实现铜川高质量整体脱贫
  “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和脱贫攻坚战,这个雨季我们根本不可能从村里出来。”8月18日,驱车穿行在宜白公路五里镇星星坡村的水泥路上,铜川市宜君县星星坡村党支部书记孙有祥感慨万千。
  脱贫攻坚以来,铜川市重点发展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了中长期产业全覆盖。2018年成功举办全省首个扶贫产品交易会,促进了扶贫产品“出村进城”、产品变商品,成功签约项目221个,总投资67.65亿元,打通了产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全市立足就业扶贫工作实际,设立人社服务专员征集就业岗位信息,每月提供就业岗位信息,闭合“企业+岗位+信息员+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服务链条;推广农民培训农民的“郗家塬”模式,帮助近6000名贫困劳动力提高了农村实用技术水平。截至目前,铜川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共向4905户14780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交付钥匙。
  “铜川市以培树典型为抓手,以激发内生动力为关键,全面推广‘八星励志’等扶志扶智典型做法,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全市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由54.59%下降至16.46%,今年将全部实现整村退出。7月2日,2019年全省扶贫扶志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铜川召开。”铜川市扶贫开发局局长焦毅说。
  “铜川市共有耀州区、印台区、宜君县3个国家级贫困县,王益区是有脱贫任务的区。镇村改革后全市有贫困村174个,其中深度贫困村7个。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规模16119户47467人,贫困发生率11.2%。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实现151个贫困村达标退出,12015户39034名贫困人口脱贫,宜君县脱贫摘帽。贫困村数量减少为23个,贫困人口减少为4014户851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01%。”焦毅说。
  2019年,铜川市将完成2029户5606人脱贫,23个贫困村退出,印台区、耀州区达到脱贫摘帽标准,王益区、宜君县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现全市高质量整体脱贫。
  “好人之城” 展现铜川发展最美底色
  9月9日,铜川市首位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的耀州区锦阳路街道水峪村村民张水珍受到了市委书记杨长亚、市长李智远的亲切接见。“我只是做了自己分内的事,没想到党和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张水珍腼腆地说。
  从“铜川好人”到“铜川人好”,“德润铜川·好人之城”无疑已成为铜川市一张亮丽的新名片。面对舆论关于扶不扶、救不救等直击人心的道德拷问,“铜川好人”这个群体向全社会做出了“铜川范本”,唱响了崇德向善的时代强音。
  如今,五色祥云铜川标识、‘文明铜川·好人之城’ 红色飘带造型灯饰标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造型新颖美观的景观小品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已成为铜川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伴随《德润铜川 好人之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解读》等视频的广泛传播,文明铜川微信微博矩阵被快速刷屏,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景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蓬勃展开,“八星励志”“五好新风助脱贫”等脱贫攻坚好经验和好做法更是在全省得到推广。“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网”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从设立500万元公民道德基金的‘中国好人’唐孝标,到身残志坚、用嘴打字从事微商而脱贫的农村姑娘海浪;从5名中学生见义勇为跳河勇救落水妇女,到诚信经营的道德模范王立新;从耀州区王家砭村好人集体,到宜君县迷家塔村好人……这些不断涌现的好人好事,无一例外都是铜川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市民郑恩宇说。
  截至目前,铜川在全省首家设立市级志愿培训学院,成立了市志愿服务总会。先后有36人(群体)荣登“中国好人榜”,张水珍荣获全国道德模范,2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3人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68人(群体)荣登“陕西好人榜”;评选出117个市级道德模范,铜川好人151人。2018年、2019年铜川市连续两年荣获陕西省正能量城市称号。
  文明促进幸福,幸福催生文明。“如今的铜川,在用绿水青山托举起转型发展的新面貌,全市上下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蔚然成风。‘好人之城’不仅成为铜川的城市特质,更成为提升市民幸福感的不竭动力。”铜川市委文明办主任张桂芝说。(记者:杨光、霍海澎)


网络编辑:王宇兴
信息审核:杨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