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我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着力打造“铜川模式”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08-26 08:26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2017年1月铜川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区后,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要求,在中省大力支持下,高标准、严要求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着力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铜川模式”,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中,铜川针对水资源匮乏、水生态破坏严重、废弃矿山问题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强力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各部门全力配合,举全市之力协同推进工作落实。二是编制《铜川市黄土高原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采取“对位配置、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以河流为骨架、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重点对境内沮河、漆水河、赵氏河等流域进行保护修复,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坚持规划引领,创造性地引入城市建设控制性规划理念,聘请第三方机构实地勘察,坚持问题导向,在全国率先编制了《铜川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治理任务、项目投资、建成效果,解决了项目从组织到验收各个环节的政策依据。四是健全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专家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项目建设提供支撑。五是强化项目监督,坚持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和专题协调会,建立项目建设月报月考核制度,实行市财政局县级领导牵头包抓项目片区制度,对项目单位加强绩效评价,确保项目进展取得实效。六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培训讲座、政策解读、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在全市营造全民知晓、人人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在开展试点工作中,我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将试点工作与全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污染治理等工作相结合统筹推进,努力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铜川模式”。一是管理创新。在全国率先编制了《铜川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详细规划》,强化项目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效避免了区县和部门各自为战的情况发生,为全国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二是机制创新。在实施石川河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时,市财政局与市环保局联合出台了《铜川市石川河生态基流补偿机制管理暂行办法》《铜川市主要河流污染补偿实施方案》,有效解决了石川河水资源严重短缺及污染等问题,彻底改善了石川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三是技术创新。推动重大科研项目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有机融合,加快新技术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的转化应用。在实施耀州区一二三道沟废弃矿山综合整治及区域生态修复项目时,通过对沟道整平、开采边坡治理、排蓄水系统建设等技术,实现了农业与林业、生态恢复与产业开发、灾害与生态“三结合”的废弃矿山治理模式,为黄土高原矿山生态修复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过去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尘土飞扬的采石厂变成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天然氧吧”。四是运维创新。大力推广PPP模式参与山水林田湖项目建设,全市实施的35个子项目中,有9个采用PPP模式,占项目总数的26%,有效缓解了市县两级配套资金难问题。
  我市在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形成的“铜川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关注。2018年3月份,在陕西省财政厅、国土厅、环保厅三部门组织的2017年度考核中,铜川被评为优秀格次;2018年6月,自然资源部对铜川利用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对铜川秀房河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进行了报道,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先后有福建、吉林、江西、四川、山东、宁夏等兄弟地市前来铜川考察交流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记者:段海洲)


网络编辑:王宇兴
信息审核:薛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