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陕西助推乡村振兴

以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扶贫扶智

来源:转载《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19-01-30 09:43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在农村,人们对戏的那种热爱,没在基层待过的人是难以体会的。乡亲们那一张张质朴却洋溢着热情和喜悦的笑脸,总会让人感受到‘送戏下乡’的责任。”说这话的是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文化馆馆长、“老群文”郝忠锋。春节来临之际,他正忙着组织商洛山花艺术团走进秦岭山区的村村镇镇,通过戏曲演出的形式将“我们的中国梦”送进千家万户。
  “今天就是流鼻涕,也得吸回去,要不妆就花了,还得重画。”在商州区牧护关镇黑龙口村的一间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临时化妆间里,冻得瑟瑟发抖的文艺小分队的演员们被郝忠锋的调侃引得哈哈大笑。天气虽冷,乡亲们的热情和期待却温暖人心,因而演员们各个精神抖擞,何况,还有令他们敬重、被称为“郝三郎”的文化馆长带队。
  “快60岁的人了,整天扑出扑进,图个啥?”这是郝忠锋的儿子对父亲的埋怨和心疼。从上世纪80年代当上文化站长,到写剧本、排戏,再到当上文化馆长、组建剧团,常年把包括戏曲在内的舞台演出送到乡亲们的面前,土生土长于商州的郝忠锋坦言,这几十年来他80%的精力都放在与戏、与演出打交道上。“文化看似无形,却最为有力,也最能打动人心。”郝忠锋说,“商州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咱文化工作者要尽所能支持家乡发展,用文艺的力量鼓舞人心,通过戏曲、小品、歌舞等向乡亲们传递国家的好政策和发展理念,帮助大家把日子过红火。”
  在农村,“戏比天大”不仅指的是演员和群文工作者对舞台的热爱、对演出的精益求精,更指的是包括戏曲在内的各种文艺演出与广大群众缔结下的深厚感情——扭转风气、带动人气、鼓舞士气,使得演出成为民心大事。“我们要成为活跃在秦岭山区的乌兰牧骑,带着精彩的节目跨过沟沟岔岔、翻过坡坡洼洼,用乡亲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扶智扶志,增强人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郝忠锋说,春节前后,商州区文化馆和商洛山花艺术团将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活跃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用文艺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用公共文化之力助推乡村振兴,是陕西多地文化工作者所持续推动的重点工作之一,他们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下乡等活动为村镇发展凝神聚气,通过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村民提供致富经验、发展理念,增强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心。2018年由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便强调“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明确指出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提升服务效能。
  而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都离不开群众的热情参与。去年7月至10月,由陕西省农业厅、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原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明办主办的陕西省首届“乡村振兴·美丽家园”农歌大赛,便以一首首美妙且关注现实生活的涉农歌曲传递出广大农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干劲,来自陕西11个地市的数百名参赛选手把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精气神唱响在三秦大地上。
  作为文化大省,陕西文化资源丰富,各地都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而这些散落在民间、与群众有着深厚情感连接的文化遗产正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中闪现着文化价值。
  以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为例,该区依托乡村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特色化建设,提出“一村一品”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断提炼各区域文化特点,形成了“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点、一村一文化”的文化发展机制,既调动了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又打响了地区发展的文化品牌。“截至目前,印台区依托村落民俗、非遗、村史等内容建成了9个镇办综合文化站、72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20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建成了25个百姓大舞台和众多农村文化广场。”铜川市印台区文广新局局长井战红表示,印台区把提升基层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根据各村文化底蕴、群众喜好等,合力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充裕的物质生产,更需要富足的精神文化供给。1月2日,陕西省财政厅印发的《关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强调了财政对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的支持力度,提到要将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管理与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成效紧密结合起来,与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紧密结合起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为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等地培养文化工作者和文艺人才工作,支持开展送戏进乡村(社区)活动。
  “陕西将继续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陕西省省长刘国中在2019年1月召开的陕西省“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今年陕西将积极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200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村。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秦毅)


网络编辑:杨思萍
信息审核:党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