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贫困的日子即将过去 幸福的画面已徐徐展开

——2018,铜川脱贫攻坚这一年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01-18 08:0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2018年,我市扶贫工作步履坚实、成效显著、亮点纷呈,截至2018年年底,3788户12150名贫困人口脱贫,86个村退出贫困村行列。
  2018年是国家设立扶贫日的第五个年头,也是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全市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好的发展机遇,统揽发展全局。全市上下坚持“六个精准”“八个一批”基本方略,稳扎稳打,奋发有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市再创幸福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产业扶贫 授之以渔
  为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2018年,我市围绕“3+X”产业战略布局,重点发展以苹果、樱桃为主的果业,以肉(奶)羊、生猪为主的畜牧业,以果蔬为主的设施农业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电商、光伏、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全市有中长期产业的贫困户总数达到11390户,涉及贫困人口35985人,实现了中长期产业全覆盖;特色种养殖4228户;乡村旅游21个村456户;光伏产业项目156个,总装机容量54.1兆瓦,光伏产业覆盖贫困户8822户。
  印台区金锁关镇走“旅游+扶贫”的脱贫致富路子,借助辖区内特有的沙岩地貌、石柱、石峰、石壁等自然石崩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去年建成了玻璃吊桥、网红摇桥、镂空玻璃桥、大型游乐场等娱乐设施及57间民宿,均已投入运营,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
  现年33岁的贫困户李彦,十几岁就辍学在外打工,因家里人口多,缺乏劳动力,多年来,全家仅靠家里的十多亩玉米维持生计,生活拮据。去年9月7日,他被安排在金锁关石林景区工作,月收入3000元。李彦的妻子也被安排在景区工作,月收入2300元。他笑着告诉记者:“有了政府的帮扶,我们这些贫困人口脱贫的底气也变足了,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耀州区庙湾镇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合作经营”原则,与龙头企业铜川德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起打造集生态种植、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特色小镇。该镇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绿色环境资源,大力发展香菇产业,力争将香菇产业打造成全区的扶贫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富民惠民产业。
  今年39岁的贫困户杜桂侠长期在香菇基地打工,日收入80元。她笑着告诉记者:“我家在柳林村东石坡组,家里虽然儿女双全,但是女儿患有慢性病,常年吃药,以前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几亩玉米,经济收入没有保证。现在好了,在香菇基地打工,每月都有一笔不小的收入,家里的经济宽裕多了。”
  宜君县年平均有效日照时数1508.5小时,空气质量在关中地区排名第一,属二类资源,享受三类电价,发展光伏产业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已建成5.045兆瓦“多村联建”光伏电站1个、0.4兆瓦“一村一站”式光伏村级电站28个,总装机容量16.245兆瓦,覆盖全县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35户贫困户,极大增强了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实力,实现了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
  据了解,宜君县光伏扶贫项目于2017年10月开工建站,总投资1.15亿元,采取“智能光伏+科技农业”建设模式,上方发电、下方种养,一地多用、综合利用,全面提升光伏扶贫综合效益。
  为促进产业帮扶,我市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共有188家民营企业参与帮扶,受帮扶村358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160个,实施帮扶项目899项,企业投入总金额8468.55万元,受帮扶贫困人数35098人。
  住上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
  去年以来,全市各级移民搬迁机构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围绕脱贫退出任务和移民搬迁“1234”工作思路,紧扣“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主线,加强市级统筹,强化项目建设,突出铜川特色,顺利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安置房全部建成并向群众发放了钥匙,年度易地扶贫搬迁脱贫退出任务全面完成,达标率100%。
  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全市近百个集中安置点优化压缩到40个,其中,有一部分安置到城镇、工业园区和景区周边,实现了脱贫攻坚与城市转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相互促进,一举多赢。为促进项目建设进度,市移民办坚持周督查、月通报、季排名、半年考核制度,同时坚持市级统筹、市县联动。截至目前,全市规划建设的40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全部建成,向4905户14780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交付了安置房钥匙。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开工率、竣工率、配套率、入住率均达到100%,实际入住率达到87.3%。
  在耀州区照金镇芋圆村,一栋栋刚建成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刚搬入新家的村民在路边插上了一面面五星红旗和党旗,用淳朴的方式庆祝乔迁之喜。
  39岁的任小龙本是宜君县宜阳街道办曹塬村的贫困户,去年3月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搬进了政府统一划分的安置小区,5月他开始创业,在宜君县开了家土菜馆,现在生意红红火火,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交通便捷、配套齐全的印台北城集中安置点,容纳了周边8个镇办的748户近3000人。北城安置点依托“一城三园”,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从根本上避免了前脚脱贫、后脚返贫的现象,同时推进了印台区城市北扩,实现了扶贫搬迁与“四化”同步。
  北城安置小区的张荣田喜滋滋地说:“之前我们住在山上,房子破,交通不便,日子过得又穷又累。现在搬下山来,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创收也方便了许多,全家人都特别高兴。”
  2018年,我市1878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已全部实际入住。去年11月15日,我市举行了以“温暖生活、温暖民心”为主题的“暖冬行动”,市移民办精心部署,综合施策,确保搬迁群众在新家温暖过冬,用真心赢得民心、实干温暖民心。
  存粮千斗 不如一技在手
  2018年,我市就业扶贫打造了“郗家塬模式”,将技能培训作为推动就业扶贫的重要抓手,积极搭建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的培训平台。
  存粮千斗,不如一技在手。只有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就业意愿或是创业意愿,愿意通过自己的双手致富,才是帮助他们脱贫的最好方法。去年,全市实现转移就业5756人,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220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15个,建成社区工厂11个,扶持创业682人。依托专业合作社,打造的“郗家塬模式”已在全市174个村得到推广,累计培训群众7052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060人。
  福安小区服装加工扶贫工厂是在小丘镇创办的标准化社区扶贫工厂,依托位于镇中心的移民搬迁安置点福安社区而建设,厂房面积1300平方米,可解决200人就业,其中贫困户就业稳定在50人以上,每人每年收入约2万元,使搬迁群众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普彩是小丘镇白瓜村二组的贫困户,丈夫因身体原因不能干重活,儿女在外务工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多年以来,全家人靠着几亩农田维持生计。李普彩说:“我内心很感动,我们一家不但住上了好房子,还解决了就业问题。工厂就在我家旁边,上班只有5分钟的路程。每月有1200元的基本工资,再加上绩效工资,一月下来能挣2000多元哩!”
  为促进快速就业,我市不仅开设扶贫工厂,同时还开展了技能培训,提供了各类扶贫信息。大力开展文化知识、实用技能培训,落实技能培训交通补贴,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培训,提高文化素质,增强个人技能,增加就业增收机会。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向群众提供务工、就业、农产品销售等扶贫信息,增加他们的就业创业机遇,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我市以义不容辞的责任、带民致富奔小康的决心,通过产业扶贫、移民搬迁、就业扶贫等多种方式,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一步步拓出符合自身实际、深受百姓欢迎的幸福之路。(记者:冯洁 王艳 见习记者:张卫婷)


网络编辑:张泽
信息审核:党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