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牢记职责使命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铜川市庆祝第十九个记者节座谈会发言摘登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8-11-08 11:1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编者按 :今年11月8日,是第十九个记者节。11月7日,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举行庆祝第十九个记者节座谈会。驻铜省级媒体记者站、市级媒体负责人、2017年“铜川新闻奖”荣获者和市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先后发言。现将座谈会代表发言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新闻 在铜川的一线等着我

——陕西日报社铜川记者站站长 李艳


  每天清晨一醒来,我都知道,我又将到一个办公室以外的地方,采访不同的人、体会不同的事,记录我们伟大的时代,记录转型铜川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去捕捉新时代铜川所发生的一个个好新闻。
  到一线写出好作品。有人调侃记者,用得最多的就是剪切和粘贴两个功能。甚至说,以后通过对各种大数据的整合,机算机一样能写出好稿。我的看法是,记者独特的思维和体验,永远是机器无法代替的。我们到基层去,到火热的一线去采访的好新闻,永远不会被网络的洪流所淹没。
  一来铜川,我就在《铜川日报》上看到了铜川在杨凌农高会上后稷奖数量勇夺全省第一的消息。我当时觉得真不可思议,曾经的煤城竟然能在农业上取得新突破,这一定是个好新闻。于是,我深入到相关部门去采访。升良酿造厂是我采访的其中一家企业,位于新区的鱼池村。采访时,年轻的企业负责人张驰得知我刚到铜川,他就站在他家后面的山梁上,滔滔不绝地给我介绍他们村子、介绍赵氏河的典故,还有鱼池村与对面富平和三原往来的故事,那份对自己家乡、对铜川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我。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扎根铜川,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用自己的笔书写这片土地上的精彩。
  这篇《资源型城市的农业新突破》刊发后,被评为陕西日报社周好稿、月好稿,并受到了市上领导的肯定。
  一年来,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我先后采写了《幸福从哪里来——铜川市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记事》《跑出煤城转型“加速度”——铜川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巡礼》《煤城而今迈新步——铜川市建设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走笔》《培育农村“领头雁”引领脱贫致富路——铜川市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综述》《为农产品销售打通“最后一公里”———铜川市2018年扶贫产品交易会综述》等重头稿件。
  到一线收获真感情。一到铜川,我就听说这里是好人之城。果不然,自己在街上问路,每次都会被热情相待,甚至有两次,人家还要亲自给我带路。还有一次,在路上走,提的东西太多,一位骑电动的妇女非要带我一程……
  这个只有84万人口的小城,为什么人们能守望相助,互相帮扶?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又是什么?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我深入采访并撰写了一个整版的《从铜川好人到铜川人好的嬗变——铜川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新风尚纪实》。
  采访中,一张张好人的面孔让我感动,令我流泪。他们中有曾捐款给一位贫困学生最终没有收获谢意却仍坚持十几年捐资助学的黄宏显;有父亲为救乡亲被洪水卷走于是立志像父亲一样做一名好党员的爱心企业家唐孝标;有每天晚上受到癌症折磨痛到睡不着觉第二天仍旧按时参加献血公益活动宣传的王彥林……
  人,只有在奉献他人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这,是我在此次采访中收获的人生感悟。
  到一线锤炼硬作风。自去年住铜川记者站之后以后,离开了家,给家庭操的心少了,但是,总觉着在站上总有写不完的稿子,干不完的事。但是,看着一篇篇凝结着自己心血的稿件被刊发,看到读者为自己的稿子点赞,还是有无限的满足和幸福。
  在铜川,我有两次手机因为太冷而自动关机的情况,都是在照金。第一次去,是按报社的要求采访特色小镇,当时,是12月,照金刚下过一场雪,在屋内采访完后,我和站上的小霍到外面拍照片。站在呼呼的寒风里俯瞰照金,拍了几张,我的手机就自动关机。后来回到车上,尽管有暖气,但是,感觉手指的骨节都冻得生痛,半天才缓过来。第二次去,是春节前随团市委去完成小朋友的新年微心愿。同样,手机自动关机,这次一回来,就发高烧,重感冒半个月之后才好。
  两次照金之行的经历,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我们现在都忍受不了这里的寒冷,那么,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是如何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如何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带领人民群众创建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的?答案是革命精神、是照金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的回信中提到的,希望你们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作为一名驻铜川的党报记者,我也应该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锤炼自己的工作作风,把照金的红色基金、把照金精神,融入自己的新闻采访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四者”是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殷殷期望,更是我们应该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职业目标。
  我会牢记心中之责、用好手中之笔,继续行走在铜川新闻一线,当一个永远靠脚板儿写新闻的党报记者。



整合内容优势 党媒基因 渠道资源 融合发力 传播铜川新形象

——陕西广播电视台铜川记者站站长 李敏


  今天,铜川市召开记者节座谈大会,让我们在倍感温暖的同时,铜川在发展,身为驻地媒体,我们有没有做到跳出铜川看铜川,挖掘这里每一点进步中所包含的全省乃至全国价值。而这些,都需要我们用严谨扎实且富有热情的采访去一一解答。
  这一年来,我们聚焦了铜川脱贫攻坚工作的久久为功;关注了铜川营商环境治理、环保督查整改的推动成效;宣传了产业转型上的新理念、新发展发展;也报道了党建工作、民生举措以及群众获得感的提升。让我们欣慰的是,通过这些节目,铜川的好声音、新形象有了更广阔的传播。我们以宜君县迷家塔村的五好新风助脱贫道德评议会现场为切入,结合扶贫超市以实物奖励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的做法,报道了宜君十项活动助推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节目不仅在《陕西新闻联播》重点播出,也在全国两会我台北京演播室二次专题播放,嘉宾、专家解读点评,肯定并推广铜川这一做法。我们深入报道挖掘了一岁孩子断奶两天,民警冒雪送奶粉,铜川两代人义务照顾邻居三十五载,八旬老人街头摔倒,两学生搀扶就医不留名等一系列冒着热气、带着温度的社会新闻,这些节目亮相联播【凡人善举】和央视新闻屏幕,无不传递着一座城市的正向力量。今年截止目前,《陕西新闻联播》播出我们采制的铜川新闻103条,在【三新】、【扶贫扶智在行动】、【我奋斗我幸福】、【环保督查进行时】等重点专栏中都有展现。前不久,我台策划发起了《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大调研陕西行》,组织全国16家省级广电媒体及百家新媒体走进铜川。《铜川行》各台共进行新闻直播7场,已发片9条,部分兄弟台正在后期制作,最近还会陆续推出,让铜川在多个省份精彩亮相。今年我们向CGTN推送了陈炉美景的新闻,被英国、澳大利亚、哥斯达黎加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5家新闻机构采用播出。目前,我们也坚持通过这一外宣渠道推送铜川新闻,希望在更广范围去宣传铜川。
  移动优先、融合传播是行业正在进行的转型课题。今年陕西电视台铜川记者站着力尝试,与央视新闻移动网联动,针对市上特色重点活动,我站进行了10场直播,单次最低点击转发量都在15万次以上,累计视频直播点击量超过300多万次。其中宜君花溪谷开园点击量63.6万次,铜川千名学子加冠及笄行成人礼的直播点击量44.3万次。5G时代即将来临,我们分析这将是视频传播的二次爆发期,视频记录和表达生活将成为重要趋势。我们正在为之尝试和转型,也希望铜川市能在公共事务管理、重大民生利好、重点项目推进等方面,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把我们的党媒基因、内容优势和渠道资源整合起来,通过我们的音视频融合传播推送,讲好铜川故事,传播好铜川形象。
  我想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大家很多人坚守这一岗位,放不下的正是一份职业志向的初心。我们工作或许不能改变当下的一点一滴,但每一条新闻就像一束追光,照到哪里,哪里的人命运就有可能被改变。所以,我们愿意多一些出发,多一些观察,多一些采集,多一些报道,用无数条追光,去传播向善和信仰的力量。  


  

努力抓好新闻作品创优和人才工作 激励采编人员更好地传播主流声音

——铜川日报社社长 王毅


  近年来,我们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注重抓新闻作品的创优,注重抓人才工作。
  在抓新闻作品的创优中,我们充分发挥优秀新闻作品和优秀新闻工作者评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激励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新闻工作者。截至目前,我们共荣获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各1件,陕西新闻奖一等奖31件,被授予首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创新10强”,创办的“专栏《新春走基层》及其延伸报道(至春节活动结束后更名为《记者在基层》)”被评为全省报纸传播创新案例,创办的《你说·我听·他办》专栏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评选中获二等奖,创办的《邻里乡亲说脱贫》专栏荣获陕西新闻奖首次设立的专栏一等奖(在全省各级报刊社中唯一获此殊荣)。宣传推出的郭秀明、杨瑞辉、李秋莲等先进典型在全省全国产生影响,其中郭秀明典型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杨瑞辉、李秋莲典型报道等获陕西新闻奖一等奖。我们记者主笔采写的新闻报道有3次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好评,4次受到省委书记批示肯定。
  在抓人才工作中,我们建立了人才激励机制。在新闻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中,我们设置加分条件,对任现职以来获陕西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和获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长江韬奋新闻奖和全国、全省、全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者加分,作为推荐参加新闻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一项重要依据,激励记者编辑在业务上争先创优。我们现有高级职称15人,其中正高级3人、副高级12人,现有省委、省政府授予的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委宣传部评定的全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拔尖人才3人,省记协授予的优秀新闻工作者6人。今年8月,在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举办的第五届全省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中,我们选送的记者刘冰剑荣获三等奖。
  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抓好新闻作品的创优和人才工作,进一步发挥优秀新闻作品和优秀新闻工作者评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激励采编人员更好地传播主流声音,同时加快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新闻信息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学好人 做好人 才能宣传好好人新闻

——耀州区广播电视台记者 唐亮


  很荣幸能获得铜川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借此机会,首先感谢多年来关心支持帮助我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并向大家汇报自己采访工作的一点体会。
  当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人现象”已再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像我们铜川涌现出的荣获中国好人称号的唐孝标、万来胜、王立新等等,这些时代的好人楷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强大的示范效应,也成了新闻舆论宣传的时代主旋律。
  宣传好人,记录好人现象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职责。然而,学好人、做好人,净化自我的心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在采访好人的过程中感悟和挖掘到好人现象的精神内涵和根源所在。报道出的好人事迹才更有社会影响力。有道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就是这个道理。
  我的父母曾是从事新闻工作三、四十年的老记者,他们常常告诉我,“要宣传好好人,必须先做个好人”,并鼓励我参加了铜川N+1爱心助学协会,在这个人人都是奉献者的群体里,我真正懂得了“奉献”的社会意义,“爱心”的传统内涵和“好人”的精神所在,并先后荣获了陕西省优秀志愿者、铜川市优秀志愿者、铜川市首届身边好青年,耀州区首届耀州好青年等多项殊荣。
  把学好人、做好人的感触能运用到宣传好人的实践中使我如鱼得水,我采写的作品《耀州好婆婆细心护理4年多植物人儿媳被爱唤醒》荣获2017年陕西新闻奖一等奖。
  记得,当我得知一位好婆婆多年来细心照顾因车祸而成为植物人的儿媳的事时,新闻敏感告诉我,这是好人中的典范,也是用爱心创造医学奇迹的范列。
  我先后三次深入到社区,到好婆婆李艳华阿姨家,从邻居的反映到直观印象,从故事缘由,到李阿姨细心呵护儿媳的点点滴滴,在大量的采访素材中理顺思路,精心策划,找准切入点,刻划闪光点,并把好人李阿姨的那种传统美、母爱美、亲情美融入到自己的每一个画面细节和文稿的字里行间。重点刻划了60多岁的李阿姨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至少给儿媳进行100下腿部肌肉复健。每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娟子,趁我还能动,就多给你活动活动,赶紧站起来吧。”儿媳终于开口的第一句话,那就是急切拍着胸脯,艰难叫了声“妈”。
  本片用每天必做的一件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和儿媳妇终于开口时的第一声呼喊,够成了作品创作的基本框架,也是作品值得刻画的三个闪光点,在画面拍摄时注意求真求实,捕捉每组镜头的细节表现和真情实感,以细腻的解说烘托画面,形成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最佳组合。
  而结尾李阿姨的同期声,又将一个母亲的爱提升到了一个高度。“等到有一天我老了,真的动弹不了的时候,我走到哪,把娟带到哪,绝对不会对娟有一点点的放弃。”
  如果说没有这样感人的故事,可能再优秀的记者都难创作出好的作品,同样“一个冷冰冰的记者,也是不可能创作出充满激情,打动人心的好作品”。要使好人的事迹打动观众,首先记者就要把自己的感情融进自己的血液,从记者血液里流出的作品,自然最能打动观众的心。所以说只有学好人、做好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好人的思想境界,好人的道德情操以及支撑好人乐于奉献的精神支柱。


  

心中有百姓 笔下自有情

——铜川日报社记者部主任 刘冰剑


  面对又一个匆匆到来的记者节,不知道大家是否想到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当记者”?
  前段时间,我爱人问了我这个问题。那天晚上我值夜班,大约10点多时,我正在办公室审稿子,爱人端着一个玻璃瓶子进来了,里面装着刚熬好的中药。他习惯性地尝了一口,说:“温度刚好,快喝。唉,你说你那时候为啥非要当个记者?”
  是啊,为什么?已经19年了。
  那晚,我失眠了,想起了很多……
  宋涛,那个得白血病的小厨师,是我当记者后救助的第一个人。他渴望活着的眼神不停在我眼前晃动:“姐,我要活着,我死了我妈我妹子没人管。”
  我要救他!采访完后,我掏出100块钱给宋涛妈妈,让她买些蜂窝煤。雪正大,他家冷得人坐不住,躺在床上的他脸比雪还白,看上去很吓人。
  我踩着厚厚的雪回家,走了40多分钟,省下了5毛钱车费。那时我是报社的聘用人员,工资只有300块钱。连夜赶稿,第二天一早,3000多字的呼吁稿子就交给了编辑。离过年只有三四天了,我要抓紧时间救他,让他能多过一个新年,他才20岁。
  稿子见报后,时任市委副书记呼燕带头捐款500元,全市上下共为宋涛募捐了6万多元,延续了他5年的生命。
  此后,常常有群众来报社向我反映各种问题。于是,我在2007年设立了《冰剑出击》专栏,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当起了专业“闲事队长”。
  “你再拍,把你喔相机给你砸了哩!”2011年春节前夕,我举着相机,在世纪花园工地为15名山东农民工讨要工资。开发商一边吼着,一边跑过来夺我的相机。
  我把相机往怀里一抱,拍着桌子大声喊道:“你们不给工钱,我就在报纸上呼吁大家都不买你们的房子!你们把良心都瞎了,盖的房子能有啥质量保证?”
  我这么一喊,对方立马软了下来。一个多小时后,拖欠的3万块钱工资就送来了。
  9年来,我累计配合有关部门为农民工讨回工资800余万元。
  每当在铜川东部矿区采访,我心中就充满了自豪。因为,脚下26公里的矿区路是我曝光后翻修的。
  采访时,26公里的路,越野车整整走了2小时40分钟。
  这是一条铜川矿务局矿区专用路,沿途有5个煤矿,还有地方上印台区的4个乡镇,是七八万群众的通行干道。这条路烂了十几年了,路基全露出来了,大坑小坑相连,路上车祸不断,沿途客车都停了。
  两天后,《记者亲历东部矿区路难行》稿件发表了。我拿着报纸,一次次去找铜川矿务局局长、印台区区长。最终,这两家达成了协议:矿务局出钱修路,印台区配合做好沿途的征迁工作。一年后,路就修好了。
  做批评报道,我曾被批评对象撕着领口从公交车上拉下来,曾收到过恐吓电话,也曾在被迫之下一次次给孩子转学……
  9年来,我的《冰剑出击》通过批评和呼吁,累计解决群众在就业、维权、行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160余件,收到群众送来的7面锦旗和9封感谢信。《冰剑出击》获陕西新闻奖好专栏奖,我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2015年起,我担任全市宣传文化创新重点栏目《你说·我听·他办》采写小组组长。该栏目由我们社长王毅、总编辑高彧亲自抓、负总责,栏目荣获2016年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二等奖。栏目所报道的“申请的廉租房多年住不上”“新区亟需便民市场”等问题都得到解决,《市场变脸,今年樱桃该咋卖》等稿件还得到市委书记杨长亚等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解决。总结创办《你说·我听·他办》专栏经验的文章《<铜川日报>:“三位一体”舆论监督模式的创新实践》被新华社主管主办的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双效新闻期刊《中国记者》刊登。
  为什么要当记者?社会的正义需要我们,良心需要我们,我们手中的笔是匕首、是火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温暖人间的正能量!  



新闻工作教会我责任和坚守

——铜川广播电视台记者 李娟


  能够参加这次的记者节座谈会,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在这里也祝所有的同行们节日快乐!尤其是能够做为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表达新闻人的心声,更让我感到万分荣幸!
  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听准时代的声音,为时代发展而奔波。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准确报道新闻消息,传递党的声音,记录社会的进步。这也就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去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事新闻工作的这二十年来,我看到了太多同行们,扛着摄像机披星戴月、走村入户,看到了太多个夜晚,剪辑室彻夜不息的灯光和电脑前聚精会神的身影。这让我感受到了新闻人为新闻事业的无悔付出。但是让我不断成长的除了这些,还有工作中采访对象给予我的震撼和感动。
  这六、七年来,我一直在《政法时空》栏目,它是我台唯一一档法治类社教节目,至今开办已十年,主要报道司法战线上的先进事迹,宣传司法政策,普及法律知识。在采访中,我认识了王益区刑警大队大队长高成平,他在一次抓捕嫌疑人时,面对歹徒的枪口毫不畏惧,一把将他按倒在地。让我认识到在生命决择时,责任高于生命。前耀州区禁毒大队大队长成耀祥在抓获毒贩时,解救了被毒贩收养的作为掩护工具的6岁养子。由于孩子的生母联系不上,也没有其他亲属愿意收留孩子,成耀祥在法院未做出最终判决之前,将孩子留了下来。他像对待自己的亲孙子一样为孩子联系了幼儿园,买了新文具、新衣服,每天接送他上学、放学。让我看到了人民警察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对老百姓无私的爱。还有新区法院的女法官张梅,在一起案件的庭审结束后,一方当事人认为审判不公平,一直等在法院门口。张梅下班后他一路尾随,并不停地谩骂。为了不连累家人、孩子,张梅含着泪返回了单位,由法警出面劝走了当事人。当我问她是否觉得委屈时,她说这是一个法律工作者应该承受的,只能说他们的普法宣传做得还不到位。这让我看到了一名法官对职业的坚守。还有为了抓捕嫌疑人,被车子带出七公里都没有松手的辅警童欣欣;从业26年来检验解剖尸体两千多具,为被害人申张正义的法医李明亮等等……
  像这样的人和事几乎在每一次的采访中都能遇到,他带给了我满满的正能量。这些正是让我对工作无法懈怠的鞭策,正是让我对每天的工作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动力源泉。更是让我学会了对职业的坚守,对责任的承担,对社会的回报。因此,当我趟着漫过小腿的积水,记录民警转移受灾群众的时候,我的脚步是轻快的;当我踩着积雪,一步一滑地同法官走在送达传票的山路上时,我的心是火热的;当我在炎炎夏日,将镜头对准执勤交警脸上的汗珠时,我的手是坚定的。
  此时些刻,我感谢新闻工作给予我的成长,感谢新闻事业给予我的荣誉感和幸福感;感谢前辈们为我们筑起的事业的基石,感谢新闻伙伴之间的相互扶持和鼓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继往地保持对新闻事业的敬畏,始终如一地坚持、坚守。
  新闻人故事没有开头也不会结尾,因为我们一直在路上!  


网络编辑:薛红娟
信息审核:薛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