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用文化自信“唱响”文化铜川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8-10-13 08:19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漆沮悠悠,物华天宝;胸藏丘壑,人杰辈出;气象万千,文化流长。这里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文化气息浓郁。行走于铜川,群众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上起舞;秦腔、小品等精彩纷呈的节目在乡村舞台上轮番上演;全方位、立体化的数字文化资源让城乡居民们徜徉于文化知识的海洋……这一幕幕场景无不让人感受着铜川人的文化自信。生活在铜川的人们,阅有农家书屋、乐有社区文化站、演有阳光大舞台、学有群众艺术馆,文化惠民育民更亲民,如“雨露”一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文化是铜川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我市坚持把“文化兴市”作为重大战略,作为推动城市全方位系统转型的重要抓手。2015年7月取得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西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的总目标,对标达标补短板,创新创优做示范,求实务实惠民生,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数字文化建设取得新发展。一是深化完善铜川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项目,作为国家第一批示范项目,在市县两级图书馆实现一馆办证、通借通还、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建成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图书文献自助查阅借还系统,并将该系统延伸到各区县。二是利用“互联网+”推出的“你看书 我买单”服务项目,实现读者在线选订图书的“网购文化”服务,延伸了服务半径。三是“文化铜川”云数字平台正式建成并启动运行,建立起以市级为中心,区(县)公共文化场馆为主导,乡镇文化站为主干,村(社区)农家书屋为终端的多层级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全市范围内文化资源的实时共享。四是积极探索“互联网+文化监督”,宜君县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网上反馈机制即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任务下达、工作交流、经验分享的即时发布平台,把县域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力量有机统筹,促进了各单位的沟通联系,提升了服务效率,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全参与。
  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取得新跨越。一是创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X”建设模式,实现资源深度整合。在综合条件较差的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上,全面落实“六个一”最低标准,即至少建有1个文化活动室、1个电子阅览室、1个图书阅览室、1个多功能室、1个棋牌室、1个文化体育广场;综合条件较好的村(社区),在全面落实“六个一”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坚持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建设相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6+X”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二是探索打造文化精准扶贫新举措。铜川四个区县,其中三个都是国家级贫困区县。我市按照“筑阵地、强队伍、送文化、扶产业”的思路,助推农村扶贫脱贫。“筑阵地”,即加快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力落实“六个一”标准;“强队伍”,即选派专业文化人才、文化工作者及文化志愿者深入贫困村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业务培训、文化帮扶,打造一支“不走”的群众文化队伍;“送文化”,即按照群众需求,积极组织各级各类文化组织开展文化便民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电影、看演出;“扶产业”,即大力发掘陶瓷、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文化资源,培养民间艺人,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文化服务品牌打造取得新成果。一是打造出了“今晚我登台”群众文化活动展演模式,即让群众自己当主角,登台表演,讲铜川故事,从而发现、组织、培养优秀文艺人才。二是打造“全民书法”特色公共文化示范工程。耀州区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的故里,在传承和弘扬柳公权、范宽书画艺术的同时,保护优秀书法文化,通过柳体书法展演、培训、动漫推送、协会交流、文化广场地书体验活动等让柳体书法进课堂、进机关,形成了人人知柳体、人人学柳体、人人尚艺术的“全民书法”艺术氛围。三是“百事大家播”服务模式实现有线广播“实力圈粉”。在互联网的全面覆盖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为进一步发挥广播站在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中的阵地作用,新区沮河社区广播站转变服务方式,改变广播站“一人播报”的传统方式,通过扩充广播员队伍、错时安排播报时间、丰富播报内容、打造特色栏目的手段,形成“群众播报常态化、播报内容多元化、播报时间公交化”的“百事大家播”服务模式。
  铜川故事、铜川文化、铜川形象……铜川展示文化自信的步伐稳健、足音强劲。(记者:原玉红、张欢欢)


网络编辑:党嘉明
信息审核:党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