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释放新动能 激发新活力

——我市深化“放管服”改革综述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8-07-02 08:07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扎实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铜川新区开始集中供热,结束了城市没有集中供热的历史;
  积极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去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702户,今年1至5月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128户,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
  建成全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并上线运行,2017年全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累计办结项目1113个,按时办结率达到98%,总投资756.67亿元……
  我市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有力抓手,作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举措,坚持在放权上求实效、监管上求创新、服务上求提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持续释放“放管服”改革新动能,取得明显成效。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44.7%,市级部门行政审批办理时限压缩超过50%,在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就业创业、方便群众生活、助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精简审批事项实现权力瘦身
  围绕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把该放的权放下去、放到位。分4批次清理取消154项,下放28项行政审批事项,精简比例44.7%,审批效率提高50%以上,有力激发了市场活力,2017年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1.86%。对2013年以来中省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中涉及我市的364项(其中取消199项、下放管理层级117项、前置改后置44项、保留前置4项),全部按层级落实承接到位,做到无缝衔接。连续四年修订发布的市级部门行政许可项目目录,现行目录保留市级部门行政许可200项。
  完善清单制度推进阳光行政
  全面完成市县镇三级权责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市级部门“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市级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市级部门行政许可项目目录清单的编制公布,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其中市级部门权责清单涉及50个部门(单位)4362项行政职权事项,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139个,明确职责边界78项。市职转办牵头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组织对市、区县各部门证明事项和盖章环节进行全面梳理,审核确定市县两级证明事项和盖章环节项目167项,其中保留158项,取消9项。通过建立健全各类清单制度,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各层级之间及部门内部的关系,加快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行高效、依法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四级便民网络助力审批提速
  按照“五个统一”标准建成1个市级、4个区县、38个乡镇(街道办)便民服务中心和543个村、73个社区便民服务站的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实现了群众申请事项就近及时办理,真正做到了方便群众。各级便民服务中心(站)统一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网式”办公、“一厅式”办结、“一站式”收费的工作模式,共设置服务窗口523个,所有后台终端全部通过专网相互链接,推动政务服务向网上办理延伸。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行“互联网+审批”模式,开发建成市级便民业务移动办公系统,开通了手机移动客户端和公众微信平台,进驻便民服务中心的各类审批服务事项均可应用“网上申报”功能进行申报或网上预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推行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超时警告等制度,办理时限平均压缩超过50%,办结率超过99%。
  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成效凸显
  深度精简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报建审批事项精简35%。取消“银行贷款承诺”“融资意向书”等18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陕西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规范企业投资核准和备案工作,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建成全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并上线运行,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部门之间横向联通,上下级政府之间纵向贯通,将全市涉及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事项,一律实行网上办理,对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涉及的18个部门107项审批事项,全部推行网上“一站式”并联审批,真正实现“制度+技术”的有效监管。2017年全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累计办结项目1113个,按时办结率达到98%,总投资756.67亿元。今年又建立了全市联议联审项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政府担责,部门落实,及时协调项目推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职业资格改革方便办事创业
  对国务院和省政府取消的272项职业资格认定和许可事项,我市均不再实施。全面清理各种行业准入证、上岗证等,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设立的一律取消。严格实行培训机构和鉴定机构分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实现创业培训全覆盖。全面推行“互联网+人社”服务模式,在全省首家实现社保卡全程无纸化网上服务,整合网上经办服务资源开发了铜川人社手机APP,特别是云客服平台为群众提供了24小时不间断的政策咨询服务。开通了社保自助缴费平台,在村(社区)布设自助缴费终端700余部,参保群众可通过网站、微信、自助缴费终端随时随地完成缴费。
  收费清理改革降低企业负担
  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考试费目录清单。在全市44个重点工业项目和13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推行《企业收费登记薄》制度,向企业收费时,逐一如实登记签章,做到有据可查、明明白白。停征价格调节基金,将现行对小微企业免征的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推进“营改增”试点工作,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由四档税率简并至三档,实现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设立了铜川市中小企业转贷基金,首期规模1亿元,对经贷款银行确认正在办理还旧贷续新贷的中小企业提供临时短期垫资金融扶持服务,目前已有30多户企业申报入库,完成转贷资金2320万元,为铜川天天放心早餐工程公司、铜川大匠农科产业集团公司、陕西天马电缆公司等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化解了企业资金链断裂危机,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和企业融资成本。
  商事制度改革降低注册“门槛”
  按照中省政策规定,大力削减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市级工商登记前置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至32项,严格执行《陕西省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停止目录之外工商登记后置审批。推行工商登记申请、受理、核准、发照、公示等各环节互联网办理,实现无纸质、无介质、无收费、零见面的电子化登记,全面实行“53证合一”、下放企业名称核准权限、推行“工商企业通”。今年又率先启动“全天候无假日”执照办理工作,建立重点企业开办“绿色通道”,推行企业名称登记互联网自主申报和“陕西工商”公众号微信办照,采取咨询帮办、容缺办理、全城通办、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为市场主体提供“金牌店小二”全方位服务,有力促进了市场主体高态势增长,今年1至5月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128户。在全省税务系统首家全面实现涉税业务“一窗通办”,深化银税互动,企业诚信贷款突破14亿元,推广电子税务局2.0版全面上线。这些举措的推行让涉税事项平均办理时长缩短了62%,涉税业务办理等候时长缩短了71%。
  教科文卫体改革不断深化
  稳步推进医药体制改革,全面开展药品耗材网上集中采购,网采率达到100%,完成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对接。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为主的付费方式,将按病种付费病种数由81种扩展到102种。积极推进老年人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成立家庭医生医疗团队132个。在全市组建37个“大学区”,实现了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研究、优质教师资源、现代化设施设备“四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科技领域改革,深化科技领域改革,成立“中国(陕西)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铜川中心”,对不同类型的科技项目实施不同的支持方式,有力促进了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创新。
  创新举措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批复设立印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分散在17个区级职能部门的137项行政许可事项依法交由区行政审批服务局集中统一实施,实行“一颗印章管审批”。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公布了市级部门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其涵盖了37个市级部门247项随机抽查事项,并建成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制定随机抽查细则,组织召开全市现场推进会,以卫计系统为标本,现场观摩,总结试点经验,有力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着力解决一些领域检查任性和执法扰民、执法不公等问题。加快推进全市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完善信用约束、失信惩戒制度,通过企业诚信“红黑榜”定期发布等措施,有效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2017年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铜川较上年提升93位。
  通过扎实有序的工作,我市“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不断攀升,受到省政府督查组充分肯定和省审改办通报表扬,《经济日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先后作了专题报道,对我市改革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在2017年度全省营商环境监测综合评价中,我市在全省排名第二,22项具体调查指标为全省最优,占比达31.88%。
  今后,我市将认真贯彻中省市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以“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为契机,以钉钉子、担担子、扣扣子的精神,扎实推动“放管服”改革各项措施落地生效,为促进铜川经济追赶超越、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记者:陈娜)


网络编辑:蒋明明
信息审核:蒋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