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铜川要闻

铜川:转型发展筑根基 追赶超越开新局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7-12-05 08:28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转型“阵痛”和城市治理难题,铜川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来陕来铜视察讲话精神为指引,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历史机遇,凝心聚焦“追赶超越、转型发展”,戮力践行“五个扎实”,扎实推进“五新”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各项决策部署,以转型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较好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转型铜川、美丽铜川、健康铜川、富裕铜川”建设和“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五年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苦干实干,在困境中爬坡过坎,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转型不失速,量增质更优。2016年生产总值是2011年的1.3倍,年均增长11.1%,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96.67亿元,年均增长23.6%,高于全省5.9个百分点;全市“四上”企业达到606户,是2011年的2.2倍,成为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10年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201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是2011年的1.1倍,年均增长17.9%,高于全省4.9个百分点。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8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5.69亿元,较2011年增长42.8%。董家河、黄堡、坡头等市级工业园区产值占到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8%,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扩大,铜川被命名为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耀州区、王益区在全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中综合位次分别为14和16位,宜君县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位居第33位,均有明显提升。
  三次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明显加快
  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抓住用好一切有利于加快铜川转型发展的机遇,产业步入多元化,走上转型发展的快车道。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粮食实现“十三连丰”,建成市级水果示范园19个,水果总产达到75万吨,较2011年增长19%,铜川苹果荣获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
  现代农业园区突破发展,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到21个,周陵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步寿塬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工业在转型升级中提质增效,着力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产业链,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和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保持在70%以上,成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食品、医药、装备制造业明显提升,石油、光伏、风电发展迅速,非煤产业占比达到80%,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加速器”。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7%,增速2014年首次超过GDP增速,占比达到40.4%,持续领跑经济增长。
  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一支劲旅,以黑色煤炭、灰色水泥为主色调的资源型城市逐步向以“红色照金、银色滑雪、青色耀陶、绿色养生、金色玉华”的多彩铜川转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关闭拆除落后水泥生产线,创建成“七节一减”的“声威模式”;华能铜川照金电厂就地转化煤炭;建设美鑫、引进铭帝,延长铝产业链;阿庄风电、天辰光伏、昊晟光伏等新能源实现并网发电;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等接续产业不断壮大。积极探索循环发展新路,建成总投资24亿元的30万吨美鑫碳素、10万吨铭帝节能铝型材和投资86亿元的铝镁合金项目,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已具雏形,以煤发电、用电炼铝、粉煤灰和铝渣作为水泥原料,水泥余热及煤层气发电,电厂余热供城市采暖,资源就地实现了多层次的转化增值,使排放降到最低,为循环经济健康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7.5:63.4:29.1调整为2016年的7.7:51.9:40.4,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提高0.2和1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1.5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发展迅速,总量占全市经济半壁江山,成为全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6%,较2011年提高5.4个百分点。设立了财经发展基金,推行PPP融资模式。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36家,增加值增长20%。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绩效考核中均获得优秀格次。
  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城市品位大幅提升
  五年来,全市基础设施累计投资421.16亿元,省道305线、西环线、柳照路、耀旬路、耀柳路、玉皇阁特大桥等交通干线工程、重点公路项目的建设,形成了我市“Ф”字型交通路网骨架,西铜、铜旬高速建成通车,210国道改扩建工程缩短了南北市区交通时间,九州东道、华夏南道、华原西道等城市干道拓展了城市骨架,截至2016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4261.11公里,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206.38公里。
  新区大耀城、美嘉华等商业综合体建成,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建设大唐养生园、铜川植物园、阳光带状广场等休闲公园,实施主要道路亮化美化工程,城市亮化美化的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日益彰显。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实施漆水河、沮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入选山水林田湖全国示范市。照金、董家河、黄堡、陈炉、彭镇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照金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黄堡镇获全省重点镇建设奖。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4.23%,较2011年提高5.13个百分点。
  铁腕治污力度空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措施和专项行动计划,引导退出煤矿21处,淘汰落后产能1058万吨,分别占全省的34%和36%。综合利用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政策和各项环保倒逼措施,实施了“川口突破”“国道攻坚”和“药王山围歼”工程,关闭药王山周边8家水泥企业,全市累计拆除落后水泥生产线57条,产能750万吨,在西北地区首推水泥企业深度减排奖励机制,实现“水泥大市无立窑”;华能铜川照金电厂在省内率先实现两台机组脱硫增容、低碳燃烧、烟气脱硝、超净排放改造,利用余热实现南市区24小时集中供热;铜川铝业淘汰污染严重的400台自焙电解槽;拆除31家关闭污染企业的废弃建筑物,建成区657台燃煤锅炉实现“清零”;连续10年对近10万户困难群众实施取暖补贴,矿区产煤生活不烧煤;开展渭河流域治理三年行动,实现工业废水治理全覆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全提标、城市区域医疗废水全治理、规模化养殖场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全到位。“十二五”期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一。
  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控烟、减煤、抑尘、增绿,实施“治污降霾 保卫蓝天”行动,天天数、数天天,好空气、绿色、蓝天成为常态。实施“城市绿化、通道绿化、景区绿化、流域绿化和家园绿化”五大绿地工程,控建增绿、见空插绿,每年新增城市绿地6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4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72平方米,占地188亩的铜川植物园成为城市的一叶“肺”;建成国家级玉华宫森林公园、省级太安自然保护区、香山自然保护区,铜川入选中国宜居生态示范城市,宜君荣获“最美中国”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照金成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持续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构建“三河、六园、多带、一圈”的城市绿色网架体系,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第二代朱鹮在我市成功繁育,成为铜川生态环境改善的鲜明例证。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群众生活再上台阶
  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在财政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民生支出逐年提高,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持续保持在80%以上。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5.9万套,17.6万住房困难群众入住新居。南市区实现集中供热。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参保率均稳定在98%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县全覆盖,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暨孙思邈医院。着力创建全国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达到50.7%。乡镇公办幼儿园、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等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十三年免费教育全面实施,双高双普、教育创强深入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国率先实现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全覆盖。
  围绕“三年脱贫摘帽、两年巩固成效”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开展“冲在一线、干在实处、帮贫解困促发展”行动,全面夯实领导干部“三包三促”帮扶责任制,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2016年落实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84亿元,集中安置率达到93.92%。2.8万人实现脱贫、退出贫困村98个,分别完成任务的134%和117%。五年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2%和12.4%,高于全省1.6和1.3个百分点。
  过去五年,是我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转型发展步伐加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较大的五年,是发展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的五年,是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展望未来,铜川已经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加快铜川转型发展其时已至,其风正劲,其势已成。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顽强拼搏、开拓进取,走对路、扎实干,向着“转型铜川、美丽铜川、健康铜川、富裕铜川”和“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宏伟目标扬帆起航!(记者:段海洲)


网络编辑:蒋明明
信息审核:党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