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示范创建 让城市绽放文化魅力

——铜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综述

来源:市文化广电局 发布时间:2018-07-27 10:21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舞台上,广场舞、小合唱、眉户戏,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舞台下,喝彩声、鼓掌声、欢笑声,男女老少群情激扬。6月28日晚,“诗与远方·文化铜川”第25届广场文化活动在新区阳光广场隆重开幕,千人共享文化盛宴。至8月3日晚,2018年消夏纳凉广场文化活动将为我市人民精彩呈现37场高规格的文艺演出。这,仅仅是近年来铜川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侧影。年年有盛会,月月有演出。当前,丰富多彩的文艺展演已经成为铜川文化生活的新常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美好精神享受。

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供给的同时,近年来,铜川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方位、立体式、高规格打造西部文化之城,让全市人民收获满满的文化“获得感”和城市“幸福感”。



制度保障 构筑示范区大创建格局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以来,铜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杨长亚、市长李智远多次视察创建工作,出台了创建《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市、区(县)两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创建办专职开展创建工作。创建期间,市政府先后组织召开联席会议8次、推进会议16次,着力协调解决创建重难点问题。市上设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社会监督员和媒体观察员。签定了示范区创建目标责任书,并将其纳入“追赶超越”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公共文化”分值从0.5分提升至6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按季度督导跟进任务落实,形成了政府抓总、文化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上下联动的大创建格局。2016—2017年,我市财政总投入22.23亿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阵地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基础日益完善

近年来,铜川统筹规划,重点建设,不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础。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利用一批、规划新建一批”的工作思路,已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的市、区(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文化“触角”延伸至城乡的角角落落。其中,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8个,设置率100%,达标率100%;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15个,设置率96.1%(不包括并村留室的61个文化室)。市、区(县)“两馆”(文化馆和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

铜川全民健身馆、孙思邈纪念馆、耀州窑博物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铜煤文化展览馆等文化场馆建成开放。铜川体育馆、铜川大剧院、铜川博物馆、工人文化宫等市本级重点文化场馆即将建成。铜川科技馆、铜川广播电视技播中心暨公共文化场馆(美术馆、非遗馆)已开工建设。随着这些文化场馆的不断建成使用,全体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日益扩大。

建成“文化铜川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红色文化、养生文化、佛教文化、耀州瓷文化、市级非遗、宜君农民画、民间特色文化7个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有效整合全市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实现互通互联。“互联网+你看书 我买单”服务,方便读者点单借阅。区(县)、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互联网、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街道)、村(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公共电子阅览室设置率达到100%。公共文化“大数据”建设成效显著,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正在形成。



多措并举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

文化服务下沉,广惠贫困群众。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设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并将贫困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范围。2016年至2017年,完成贫困村电影放映4927场、文艺演出1198场、图书流动服务348次。建成宜君县棋盘镇马庄村等5个精准文化惠民服务点。策划实施了留守儿童夏令营、农民工诗会等关爱特殊人群文化行动。

文化交流频繁,推动共建共享。先后组织开展了重庆北碚·陕西铜川书画作品交流展、盐阜文化铜川行、第二十届中日友好文化艺术展等文化交流活动。我市新编大型秦腔现代戏《照金这片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等文艺精品和非遗文化项目走进浙江丽水、青海西宁等地巡演巡展。举办“博物馆文化进校园”“照金文化走出去”等文化联动活动9次,加强交流协作,推动文化共建共享。

流动服务走基层,零距离文化惠民。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的同时,积极开展流动图书、电影、演出及文化大篷车、文化志愿者走基层活动。2016年至2017年,全市图书馆流动服务累计490余次,流动演出148场,流动展览97场,完成每个行政村每年12场电影和3场文艺演出的目标任务,活动成效显著。

统筹协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将地方特色文化展馆如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纳入文化馆分馆,根据服务项目和内容,就近确定管理人员或聘请文化志愿者参与场馆管理。在区县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中,建成便民书屋27个,实现了市级馆、区县总馆、乡镇分馆、村(社区)服务点之间图书的通借通还。



共建共享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加快推进

如何最大程度地共建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切实推动文化惠民?近年来,铜川不断探索,因地制宜,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子。

制定出台《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参与格局。市区(县)两级已全部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购买对象扩大到民营文化企业、群众文艺社团、文化类社会组织以及具备提供公益文化服务能力的个人。铜川大剧院、铜川博物馆等在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重大项目,通过PPP融资模式,筹集资金7.26亿元。同时,实行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场地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正在形成。

建立群众文化活动交流平台,连续举办25届消夏纳凉广场文化活动,着力打造“五个铜川”(唱响铜川、舞动铜川、诗画铜川、书香铜川、影像铜川)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现有文化类社会组织69个,群众业余团队1375支。全市注册文化志愿者5454人,两年内共开展文化服务活动370余次。



创新创优 特色亮点不断彰显

自创建以来,铜川立足群众需求,着力实践创新,探索形成了“全域公共文化全覆盖”的铜川模式。形成了建设博物馆纪念馆之城、“一心多点”基层文化资源整合、“撤乡留站 并村留室”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你看书 我买单”延伸服务、“360度看铜川”系列摄影活动等35个创新性做法和经验。其中,王益区“一心多点”服务模式已在全省范围内示范推广。宜君县“撤乡留站 并村留室”服务模式入选第三批示范区创建城市20个示范典型。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等中省媒体刊发铜川市创建亮点做法相关报道40余篇。

三年来,铜川紧抓示范创建机遇,着力打造文化之城,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又彰显城市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径。如今,80多万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铜川,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追赶超越,转型发展,谱写华美篇章,绽放迷人魅力。(梁晓沛)


网络编辑:王军
信息审核: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