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文化铜川:让城市诗意更浓,远方更远

来源:市文化广电局 发布时间:2018-01-30 10:06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这里是《唱支山歌给党听》词作者姚筱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作家路遥笔下“铜城无铜,却出产煤”的铜城,是文学大师贾平凹《废都》的写作地。沿着历史长河溯源而上,这里又是我国隋唐医药学家、一代药王孙思邈故里,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北宋著名山水画家范宽的家乡,更是我国北方刻花青瓷代表——耀州瓷的发祥地,大唐玄奘法师译经创宗的圆寂地,古丝绸之路遗存的一个文化符号……这里,就是地处关中周秦汉唐文明与陕北高原文化过渡地带的铜川。

从拥有西部能源建材基地、“亚洲最大的水泥厂”变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铜川一度从输出与贡献变为困窘和负担。但,从古至今,这片孕育文化的热土,从未失去奋进的热情。近年来,带着壮士断腕的决心,铜川开始城市转型,实施“文化兴市”战略,以先进文化引领和支撑城市转型发展。

“诗与远方·文化铜川”,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铜川人民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铜川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必将使这座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17年,铜川入选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跻身国家级“幸福榜单”。今天,我们就带大家去探寻这座幸福城市的“文化密码”。

岁末年初,时值寒冬,但铜川大地却格外热闹:公园里,风声歌声乐器声,交织在一起,伴随着翩翩起舞的身影;广场上,你吼我吼大家吼,一声赛过一声,秦腔不断;乡村大舞台上,你家我家大家,说不尽的身边事,演不尽的身边人……

生活在铜川的人都说,城市越变越好,大家越来越幸福。

熟悉铜川的人都说,铜川确实变了,让人刮目相看。

中共铜川市委书记郭大为说,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即是城市的幸福感。

近年来,铜川高频进入大众视野,这种让人心生幸福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铜川的回归。


铜川全民健身馆建成使用


一个有追求的城市:

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蝶变升级

2015年5月,铜川以西部组第一的成绩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全市上下以此为契机,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西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两年来,铜川紧紧围绕“对标达标补短板,创新创优做示范,求实务实惠民生”的工作思路,扎实稳步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先后投入10.5亿元用于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2016年,市、县两级累计投入示范区创建资金4.13亿元。其中,创建专项资金1830万元,公共场馆免费开放资金1530.8万元,公共文化类设施项目资金3.8亿元。

标准化、多样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目前,铜川全民健身馆、孙思邈纪念馆、耀州区文化艺术中心、宜君县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已建成投入使用。计划总投资8.08亿元的铜川大剧院、铜川体育馆、铜川博物馆、铜川市工人文化宫等市本级重点文化体育场馆已完成基础建设。铜川市科技馆、铜川市广播电视技播中心暨公共文化场馆(美术馆、非遗馆)业已立项。重点公共文化场馆趋于完善,市县“两馆”(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部颁三级馆以上标准。

持续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力度。乡镇文化站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全面落实“6+X”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建设相结合,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目前已完成37个市级示范站点建设。完善提升乡镇(街道)示范文化站、村(社区)示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53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658.59平方米、超出考核指标308.59平方米的1倍,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善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形成。

破解基层文化建设难题,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针对老城区基层文化设施不足、空间不够而又难以新建的实际,铜川文化人大胆实践,统筹利用各类公共文化资源,积极打造“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立“一心多点”服务模式。着力提升“一心”(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利用“多点”(以社区辖区各类文化体育机构、组织、设施为服务补充站点),将文化馆、图书馆、老年大学、中小学校、艺术家工作室、文艺家协会等多家单位吸收进来,开辟新的文化活动空间,让群众能够就近选择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使基层文化服务更加方便快捷。

锐意创新,特色亮点不断涌现。两年来,铜川创建工作着眼统筹发展,着力实践创新,铜川图书馆推出的“互联网+你看书我买单”服务、“一心多点”整合利用基层文化资源、打造博物馆(纪念馆)之城等5个亮点工作受到文化部中期督查组的充分肯定。其中,“一心多点”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撤乡留站并村留室设立服务分点”的建设模式,被文化部认定为铜川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亮点,作为“铜川经验”进行示范和推广。

不断完善文化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7年,铜川市委、市政府及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铜川市关于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的实施意见》《铜川市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等系列文件20余个,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队伍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文化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借助“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组织新编大型秦腔现代戏《照金这片天》、国家级非遗项目“耀州瓷烧制技艺”、宜君剪纸等,先后走进青海玉树、西宁,内蒙古鄂尔多斯巡演巡展……不断扩大铜川文化影响力。

看得见的改变,还在不断发生着……

这就是铜川,一个有追求的城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不断蝶变升级。


第二十四届广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一个有文化滋养的城市:

“四个铜川”品牌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从2012年开始,铜川围绕“四个铜川”(唱响铜川、舞动铜川、书香铜川、诗画铜川),积极打造系列群众品牌文化活动。

2017年,以“唱响铜川”“舞动铜川”为主题,成功举办第24届消夏纳凉广场文化活动、“我们的节日”2017年春节广场文化活动、“放飞梦想”2017铜川市少儿春节联欢晚会、铜川市第二届少儿艺术节、“秦声飞扬”戏曲专场等系列文化活动。仅第24届消夏纳凉广场文化活动一项,累计举办演出37场次,各类综艺节目532个,受惠观众达10万人次。

与此同时,王益区“社区文化大广场”、印台区“百姓大舞台”、耀州区“耀州大舞台”“宏显大舞台”等区域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政府全年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750场,将戏曲、小品、歌舞等文艺节目送到偏远乡镇和社区。

广泛开展文艺演出的同时,不断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近年来相继推出了《照金这片天》《孟姜女》《绿梦》《孙思邈》《锦阳星火》等多部原创剧目和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其中,大型原创音乐剧《孙思邈》和新编秦腔革命历史剧《锦阳星火》共同荣获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奖·剧目奖”。

多年来,“唱响铜川·舞动铜川”品牌文化活动累计惠及群众超过百万人次。

以“诗画铜川”为主题,相继举办了2017“迎新春”铜川市第二届山水画作品展、“墨韵铜川”优秀书画作品展、“庆祝十九大书画颂祖国”铜川书画作品联展,“诗与远方文化铜川——360°看铜川·我的家乡”和“诗与远方文化铜川——360°看铜川·我的父亲母亲”群众摄影作品展等系列文化活动。铜川书画院张岗创作的《家园》、赵清创作的《丝路——陶忆》、外聘画家王萧东创作的《古韵青华》入选第四届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张岗创作的《炉山雪霁》入选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


第七届 “三秦书月·书香铜川” 诗书月活动成功举办


以“书香铜川”为主题成功举办第七届“三秦书月·书香铜川”读书月活动。通过组织经典诵读、铜川文化大讲堂、精品图书展播等系列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书香女人”“书香家庭”评选活动、“书香机关”“书香企业”创建活动丰富多彩。“悦读天香华光留痕”第九届铜川牡丹诗会、“大美铜川”大型端午诗会等“书香铜川诗会盛开”活动蓬勃开展。广泛开展流动图书车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进厂矿等活动。全市实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覆盖。

目前,通过政府引导、多方联动、培育骨干、平台展示,“四个铜川”品牌文化活动覆盖全年,遍布城乡,呈现出系列化、常态化、特色化的特点,成为全市广大群众普遍关注、广泛参与的大型品牌文化活动。

2016年,陕西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发布消息:根据随机调查结果,陕西省铜川市人民群众对铜川“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评价”工作满意度为89.98%,位居全省第一。

在陕西的地级市中,铜川是最小的一个。但是,“小铜川”却展现了大作为。“四个铜川”品牌文化活动持续有力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全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满足了铜川人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需求。


耀瓷文化产业园一角


一个焕发活力的城市:

文化产业赋予铜川别样的“精气神”

产业结构升级之外,如何盘活地域文化资源,铜川文化人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索。

2017年11月4日,由丝路硅谷/铜川产业合作发展基金携手中国电影出版社、铜川市耀州区政府等单位与世界顶尖电影艺术与技术学者、铜川市著名企业家共同举办的签约仪式,标志着“红色文化资源+电影文化产业+金融”的示范特色文化小镇项目落户铜川照金。

这只是铜川文化招商的一个缩影。

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借助2017丝博会暨第21届西洽会等展会平台,铜川签约了中国照金红色电影小镇建设项目、宜君梯田景区旅游提升项目、药王孙思邈养生文化小镇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涉及投资金额83.5亿元,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

文化产业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

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访华,习近平总书记以耀州窑名品倒流壶作为国礼相赠。耀州窑作为北方青瓷代表,位居我国“六大窑系”之首。近年来,铜川以耀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重点推进耀瓷的传承和利用。

经过反复论证,国花瓷实业有限公司在铜川成立了火凤凰艺术陶瓷有限公司,从酒具到日用瓷再到艺术瓷,现已发展成为占地217亩、西北地区最大的艺术生活陶瓷研发生产基地,500多个品种的特色产品已经成为铜川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成果的活名片。

像火凤凰一样,铜川策划、引进、建设的一批具有铜川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项目,扶持培育的一大批骨干文化企业,尤其是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成为铜川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2017年12月29日,陕西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工作推进会召开,铜川耀瓷文化产业园、陕西火凤凰艺术陶瓷有限责任公司、铜川市观唐陶瓷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被命名为陕西省第六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至此,铜川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达到5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达到14家。


积极推介耀瓷文化产业项目


招商引资的同时,铜川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传承耀瓷文化的“丝路瓷都”。充分发挥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遗址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支持黄堡建成耀瓷小镇和以耀州窑考古遗址公园为主体的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持续加大对陈炉“东方陶瓷古镇”的宣传推介,发展耀瓷体验游,把陈炉古镇建成全国耀瓷文化旅游名镇。

积极打造实用、高效的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坚持办好铜川文化名品展厅、省文化特色展厅铜川展馆等文化产业展示平台,积极宣传、推介、展销铜川特色文化产品。深入推进“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扶持3家文化企业入驻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丝路汇”平台,组织2家文化企业入驻陕西省文化产品电子商务“文品会”平台,组织3家文化企业入驻中国工商银行融e购电商平台。

完成了2017年度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陕西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申报(省文化厅)以及2017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委宣传部)各项申报工作。全年累计申请到位中省文化产业专项资金460万元。重点扶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进一步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奖励资金力度,召开了铜川市表彰奖励2016年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现场会,奖励2016年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5户,奖励资金57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铜川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递增,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长值增速13.2%,较上年同期增长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我市GDP比重4.2%,较上年同期增长0.7%,对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当前,铜川文化产业已从起步阶段迈入逐步扩展阶段,在铜川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位置越来越重要。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四个铜川”品牌文化活动到文化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铜川的文化之路走得越来越稳当,越来越有力。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城市文化品质不断提升,身处其间,铜川人民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感到了幸福!文化,让城市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文化,让城市看到未来和希望!文化铜川,让铜川这座城市,诗意更浓,远方更远……  (刘菁 田怡心 梁晓沛 )


网络编辑:王军
信息审核: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