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TCXXGK-2020-010007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机构: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文号:  铜政发〔2020〕27号
发文日期:  2020年07月29日 发布日期:  2020-07-31 17:32
公文时效:  有效 发布机构: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铜川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31 17:32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现将《铜川市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铜川市人民政府       
2020年7月29日        

 
铜川市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及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19〕18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类型,摆在教育综合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功夫调结构、提质量、强师资、建体系,用5-10年时间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举办、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更好服务铜川产业转型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具体指标。到2022年,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中等职业学校基本达到千人办学规模,努力建设1所省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建设1-2个省级一流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建设1-2个特色专业,技工院校建设1-2个精品专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较大提高,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建设1-2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建设一批教学创新团队。职业院校主动参与“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一、健全职业教育体制
  (一)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兴办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回信精神,坚持面向社会、面向人人、面向终身,以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基本职能,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者素质提升为核心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为基本特征,以中职、高职、职业大学、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为根本支撑,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考试招生方式,以理论与实践教学1∶1为教学组织形式,以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为校园文化,以学生职业成长和用人单位反馈为质量评价依据,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分别负责)
  (二)强化政府统筹责任。
各级政府应履行好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改革发展政策,保障财政经费投入。市级统筹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结合产业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布局,落实职普比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做好中高职衔接,统筹技能培训资源,发展社区教育等,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加强指导与检查。区县全面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落实职业教育经费,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协调解决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结合区域产业建好职业教育中心,开展技能培训,培养技能人才,促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和学校的主体作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分别负责)
  (三)优化布局加强阵地建设。
打造两大职业教育区域中心,南市区由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带动耀州区高级职业中学,辐射陕西省建材技工学校、铜川市技工学校,北市区由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联动印台区职业技术学校,辐射铜川煤炭基本建设技工学校、王益区高级职业中学、宜君县职教中心,逐步形成中高职有机衔接、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互通互补,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并举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高标准建设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二期,2022年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监测评价,到2022年,印台区、耀州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校舍被挤占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宜君县职教中心有独立办学场地;王益区职教中心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发展改革委、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铜川煤炭基本建设技工学校、陕西省建材技工学校,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分别负责)
  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四)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完善高中阶段统一招生平台,将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纳入平台招生,实现统一录取与注册入学双通道招生,逐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坚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不低于4︰6,努力实现大体相当。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培养高素质农民。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专业结构,努力建设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开展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盐铜教育协作,使中等职业教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类型教育的稳固基石。(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残联分别负责)
  (五)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拓宽生源渠道,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等群体扩大招生规模。针对不同生源特点,灵活多样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内涵建设,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和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工艺积累与开发,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争创省级一流学院和一流专业。扎实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科技局、市残联、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分别负责)
  (六)促进不同学段衔接贯通。
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顺应“职教高考”制度改革,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强化职业技能,扩大升入高一级院校规模。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与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在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建立“3+2”连读试点专业,推进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的有机衔接,促进中高职贯通培养。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吸纳企业、行业协会等,组建职业教育联盟,实现校企资源、实训基地、师资等资源共享。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集中优势资源,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搭建突出铜川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铜川煤炭基本建设技工学校、陕西省建材技工学校,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分别负责)
  三、深化产教融合
  (七)建立产教融合办学体制。以工业园区、职业教育区域中心为依托,专业链、人才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逐步形成“产业到哪里、人才到哪里”的格局。以实体经济为重点,以“项目+金融+税收+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方式,激励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可按企业投入学校资金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纳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抵免金额最高不超过该企业当年应缴金额的30%。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举办职业院校、二级学院。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学校。在办学体制、分配机制、资源调配等方面改革放活,积极创建产教一体、中高职衔接、职普融通的产教融合型城市。(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国资委、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税务局,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分别负责)
  (八)建立行业指导制度
。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分析产业和岗位需求,精准促进招生与就业。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搭建校企沟通合作平台。(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统计局分别负责)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九)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推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校企共同设置新专业,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原则上必须有企业实质性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激励政策和市场化方式将企业生产要素转化为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合作开发规划教材、精品课程;共同促进招生就业,推行订单班、学徒制。(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发展改革委分别负责)
  (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职业院校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评价和发放,人社和教育部门负责监管。支持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民办机构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公办同类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建设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促进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分别负责)
  (十一)加快信息化建设。
建设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发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作用,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职业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利用资源共享平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加快数字化课程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加大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和微课比赛。(市教育局、市人社局、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铜川煤炭基本建设技工学校、陕西省建材技工学校,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分别负责)
  (十二)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同国内国际职业教育机构、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举办职业教育机构和建设实训基地。支持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与美国纽约健康学院、韩国大邱大学、日本教育医疗事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办学。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市外事服务中心、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分别负责)
  (十三)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水平。
落实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职能。围绕发展“三个经济”和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布局,聚焦“六稳”“六保”,面向退役军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城务工人员、下岗职工、新增劳动力等,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围绕企业实际需求、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深入开展技术服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照金精神,推进红色文化进社区,创新开展社区教育。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职业院校教师参与校内外技能培训、技术服务,有权获得报酬并纳入绩效。(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委宣传部、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扶贫局、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分别负责)
  (十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发挥职业院校优势,联合普通教育学校开展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分学段、针对性开展劳动教育。丰富校内劳动教育活动,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职业院校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拓展校外劳动实践体验,开展劳动教育日、劳动教育周等活动,在田间地头、厂矿车间、科研一线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铜川煤炭基本建设技工学校、陕西省建材技工学校,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分别负责)
  五、完善保障机制
  (十五)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完善职业准入制度,清理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引导用人单位选聘具备相应职业能力的人才。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凭技能提升待遇,鼓励企业职务职级晋升和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强化评价结果使用,畅通技术工人成长成才通道。(市人社局、市国资委,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分别负责)
  (十六)建立教师新型聘任制度。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公办职业院校可在编制20%内自主聘用专业教师。建立能工巧匠进校园制度,支持职业院校聘请产业导师到学校任教。在职业院校和企业设立流动岗位,推动企业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聘用。做好兼职教师资源库的遴选和建设。职业院校聘请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由同级财政按编制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核定补助经费。落实《铜川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做好职称评价工作。落实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的企业实践制度,并作为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职业院校教师承担技能培训工作的,培训课时计入教学工作量。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打造“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依据“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开展认定工作。(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分别负责)
  (十七)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拨款制度,生均拨款水平可适当高于普通高中。高职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在12000元的基础上,根据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逐步提高拨款水平。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比例不低于25%。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预算,用于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区县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中等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同时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落实职业教育奖助学金制度。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按相关政策规定享受学费减免和补贴。支持招收残疾学生的职业院校进行条件改造。(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残联,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分别负责)
  (十八)强化职业教育督导评价。
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开展职业教育督导,重点督导区县主体责任落实、财政经费投入、技能培训资源整合、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挤占职教资源问题整改等。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开,作为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对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整改不力的区县和院校,严肃追究单位和个人责任。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机制。(市考核办、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分别负责)
  六、加强组织领导
  (十九)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认真把职业教育抓起来。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职业院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加强职业院校党组织建设,带动学校工会、共青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市教育工委、市人社局、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铜川煤炭基本建设技工学校、陕西省建材技工学校分别负责)
  (二十)发挥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作用。
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推动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做好相关政策配套衔接,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项目推进、经费投入、校企合作、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等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为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分别负责)


  文件解读链接:图解《铜川市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



网络编辑:机要科
信息审核:张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