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TCXXGK-2017-000766 主题分类: 
发文机构:  发文文号:  铜政办发〔2017〕1号
发文日期:  2017年01月09日 发布日期:  2017-01-13 16:22
公文时效:  有效 发布机构: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来源: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1-13 16:22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十三五”铜川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市政府第7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月9日            

 
“十三五”铜川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我市实现资源型城市深度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三五”铜川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对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保障我市和谐稳定,推进“四个铜川”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规定,立足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以“一案三制”建设为核心,完善体制机制法制,加强应急保障,规范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夯实应急工作基础,各项工作成效显著,预防应对处突能力明显增强。
  1.“一案三制”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围绕“一案三制”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铜川市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市级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区县预案、基层单位预案及大型活动预案框架,全市共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3000多件,覆盖到全市各个行业领域。各级各部门预案演练形式多样,应急响应和指挥救援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四级应急管理网络基本建立,市、区县应急委成员单位不断扩充调整,各常设、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指挥协调到位。应急法制宣传持续深入开展,社会公众知晓率持续提升。
  2. 监测预警精准有效。常态化开展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全市设立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单位82家,乡镇、社区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建成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115个,安装应急大喇叭840个。全市216处地质灾害点全部建立了三级动态监测网络,落实了监测人员和监测责任人,全面加强监测预警,推进信息共享。不断扩充和完善气象、地质、矿山和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了灾害点基本信息的存储和动态管理。主要公共场所安装监控6000多个,实现了全天候在线监控。加强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铜川市和耀州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成投用。
  3. 应急队伍不断壮大。围绕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应急救援尖兵队伍,建立了以综合应急、专业应急、兼职应急、基层应急和志愿者队伍为骨干的“五位一体”应急救援体系。依托市公安消防支队成立了市应急救援支队,组建了医疗卫生、灭火、交通运输、燃气、供水、电力等6支专业应急救援分队,各区县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均成立了应急救援大队,市、区县共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29支2400人,乡镇(街道办)、村(社区)和企业组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354支5200人。
  4. 应急保障持续有力。按照前方作战有力、后方支援有序、综合协调高效的应急保障要求,成立了市应急物资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区县两级政府应急资金拨付机制,保障力度逐年增大。建立了物资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现有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34个,储备物资260余种,储备品种不断丰富,储备数量动态调整。我市被列为全省3个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地之一。耀州区十二号信箱被列为首批省级应急物资保障单位。市防灾救灾物资储备库已初步建成。
  5. 应急平台稳步推进。大力开展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设,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全面建成投运,具备远程视频监控、指挥调度、图像传输、视频会议等功能,接入了市公安视频监控信号,实现了与省应急办的互联互通。升级改造了110接警中心服务平台,部署了重大疫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制定了区县应急平台建设指导意见,市级应急指挥平台二期升级改造项目全面完成,王益区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区级应急指挥平台。
  6. 科普宣教深入开展。全市科普宣教工作密切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宣传培训的广泛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开展各类大型科普宣教活动122场次,建立应急管理网页24个;举办各类培训班105次,培训人员6348人次,先后有7位副市长、8名县级领导和6名科级干部参加了省上组织的应急管理实务培训;发放各类应急知识手册17.6万册、宣传资料67万份,普及公共安全知识53.71万人次,在全社会基本形成了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7. 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快速高效。“十二五”期间全市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刑事和大规模非法聚集群体事件,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灾害天气应对及时有效,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明显。成功处置了包茂高速铜川段多起连环撞车事故、铜川南站仓库储油罐火灾、长庆油田靖—咸输油管线铜川段原油泄漏、赵氏河大桥油罐车泄漏燃爆事故、“7?24”宜君风雹灾害和美鑫公司物流园危楼拆除等。特别是在耀州区田玉煤矿“10?16”瓦斯爆炸事故和淳化“5?15”特大交通事故中,各级各相关部门反应迅速,配合紧密,处置果断,信息报送及时准确,媒体引导应对有效,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得到国务院应急办和省委、省政府的肯定。
  (二)薄弱环节。
  1. 预案管理有待加强。全市应急预案总体框架基本形成,但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预案宣传培训不够、演练不实、衔接不畅和保障不足等问题。
  2. 资源整合有待开展。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应急平台建设上标准不一,行业特征明显,兼容集成开放性不足,导致平台资源不能互联共享,无法形成应急管理工作合力。
  3. 应急保障有待强化。灾害损失补助标准偏低,灾害保险特别是巨灾保险推广力度不大,灾害保险产品设计、研究相对滞后,应急物资存储、调拨、管理及联动机制有待完善。
  4. 基层应急能力有待提升。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政务值班思维,重值班轻应急管理、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预防等现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组织机构建设、应急资源保障、基层示范点创建和科普宣教等应急管理工作开展。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深度转型、追赶超越发展的攻坚期,发展机遇难得。同时也是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关注度、参与度和期盼度也越来越高。加之我市特殊的地质地貌、产业结构和区位环境等因素影响,各类突发事件呈现多发、易发态势,应急管理工作形势严峻。
  自然灾害应对任务繁重。铜川境内主要河流5条,各类型水库30多座,地质灾害点200处以上,山、川、塬、峁相间,地质地貌复杂,沉陷区、滑坡滑塌区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南部台塬地带植被较少,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煤炭资源的长期开采,导致地面沉陷、地表水渗漏和房屋裂缝危害严重;北部林地植被防护体系不够完善,森林防火任务日趋繁重。
  事故灾难预防管控压力大。山地沟壑区超高超长桥隧增多,危化品运输风险加大;部分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标准化监控水平低,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较多,预防煤矿瓦斯爆炸等重大事故的任务十分繁重;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全市供水、供电、燃气管网等生命线工程建设存量不断增加,相关事故的预防与处置难度日益加大。
  公共卫生安全不容乐观。铜川城市人口占比较高,距离西安较近,居住相对密集,流动性大。同时,区域、城乡之间公共卫生资源、医疗救治能力不平衡,也是传染病高发的危险区域,公共卫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社会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多样。正值我市深度转型、追赶超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不稳定因素叠加交织,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背景和原因日益复杂;网络舆论传播日趋复杂,舆情监控与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媒体公信力亟待加强;结构调整阵痛显现;旧城改造、征地拆迁和历史潜在风险等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务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和“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要求,把应急管理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随着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关注、诉求、参与度逐渐增多,对政府管理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强化公共安全已成为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为应急响应能力大幅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为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通信网络的日益完善,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加快信息传播、提升应急快速反应和应对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以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四个铜川”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大局。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于全市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依法管理,科学应对。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依法开展突发事件预防准备、处置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坚持科学应对,注重分析研判,强化隐患排查,加强预测预警,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存量资源,重点促进信息、队伍、物资、装备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升应急能力。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建设目标。
  1. 总体目标。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高效运转、保障有力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努力实现体制机制法制更加健全,物资装备更加完善,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处置救援更加有力,公众安全发展理念更加牢固,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应急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基本满足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的需要,积极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公共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公共环境。
  “三个转变”全面实现。应急管理工作实现从事件驱动型向目标拉动型转变;从解决局部缺陷向解决系统脆弱性转变,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提升应急能力;从“以政府为主”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加强政府协调与督办职能,增强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弹性。
  2. 分类目标。“九大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化“一案三制”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体制机制,强化应急法治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强化监测预警能力建设,逐步建成高密度、多要素、集成化、高效能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应急队伍体系建设,不断优化“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力量格局;优化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配送和管理机制;加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实现市、区县两级与省级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开展乡镇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试点;强化科普宣教体系建设,实现应急科普宣教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切实提升;完善恢复重建体系,健全灾情调查评估体系,完善快速恢复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灾后重建体系;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基层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强化,防范应对处突能力显著提升。
  四、主要任务
  (一)“一案三制”建设。推进应急预案与演练的标准化组织与实施,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优化应急处置与协作机制,强化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1. 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全面落实《陕西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修订完善我市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范预案规划、编制、评审、演练、修编、发布、备案等环节,全面提升预案的科学性、实操性和针对性。不断强化专项预案与部门预案上下衔接和左右关联,进一步明确市、区县、部门之间预案执行分工,确保预案启动规范、执行有序、处置科学。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演练体系,完善常态化演练机制和演练评估机制,充分发挥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的重要作用。
  2. 推进应急管理体制建设。进一步强化市、区县应急委和应急管理机构职能,逐步健全乡镇、街办应急管理机构,落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固定办公场所、配备办公设备,确保各级全面履行应急管理工作职能。加强公安、民政、卫计、安监、交通运输、国土资源、环保、水务、地震等专项预案牵头部门的组织机构建设。依托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创建工作,逐步推动乡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建设。
  3. 推进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市、区县应急管理责任清单。建立应急联动与协作机制,定期开展演练,检验和保障联动与协作机制的运行效果。进一步强化各级应急办、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各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应急协作,逐步建立各级应急管理联席会议、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联络会商等工作机制,强化联合监测预警,实现信息沟通、技术支持和应急资源共享。
  4. 推动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与措施,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普及推广和执法检查工作力度。
  (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风险隐患管理体系,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和常态化。全面进行城市风险评估和分析,全面排查风险隐患,逐步建成高密度、多要素、集成化、高效能的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共享机制,创新发布手段,全面提升信息发布效率和水平。
  1. 完善风险隐患管理体系。以中德灾害风险管理全球倡议中国区项目耀州试点为契机,健全风险评估标准和程序,建立风险隐患识别标准和方法,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推进旱涝、地震、地质灾害、矿山、消防、危化品、环境污染、重大动物疫病、食品药品、人员密集场所、市政公用设施等风险隐患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各类风险隐患数据资源互联共享。完善隐患台账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建立“一风险一预案”的风险隐患动态管理体系,加强对地质灾害点、公路客货运输和危化品存储等重大危险源的评估分析、排查治理和跟踪管理,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
  2. 健全各类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强化地震监测预报;以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为重点,突出抓好沮河、漆水河为重点的防洪工程,不断完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建设;健全水源地、主要河流水质、水文等监测网络;完善气象监测网络,重点加强短时强对流、雾霾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和突发事件应急气象服务保障;加强国省干线和市际公路、桥梁、隧道、客运站点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加快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对煤矿、非煤矿山、过境油气管道等重大危险源和危化品生产、储运等高危行业生产场(区)进行实时监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管,拓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功能,乡镇、社区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提升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金融监管部门信息沟通机制,重点监测具有苗头性、动向性非法融资行为,提升金融监测预警评估能力;强化社会安全信息与公众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重点加强汽车站、大型活动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3.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规范预警信息发布和解除程序。进一步完善市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功能,加快区县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实现预警信息平台全覆盖。整合预警资源,依托市、区县应急指挥中心,逐步接入公安、气象、林业、水务、国土资源、安监、煤炭等部门监控监测信号,实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集成汇总、综合研判、统一发布。建立公共安全形势分析会商和重点时段安全维稳会商等机制,定期开展分析研判,科学实施风险评估。完善信息发布手段,建立与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报纸等大众媒体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和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加强城市公共场所、交通枢纽、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预警信息发布设施建设,实现信息发布与公众认知零距离。
  4. 强化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体系建设。准确、及时收集和上报各类突发事件信息,进一步提高信息的时效性、精确性。健全基层突发事件信息网络,构建覆盖面广、灵敏度高、运行协调的信息网络,形成完善的信息报送机制。对可能发生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信息,特别是苗头性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完善应急管理信息报送工作规范,建立应急管理信息报送工作考核和问责机制。
  (三)应急队伍建设。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志愿者队伍和专家队伍规范化建设,不断优化“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力量格局。
  1. 强化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依托公安消防和预备役部队,推进市、区县两级综合性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市应急救援支队和区县应急救援大队建设,统筹各类应急救援力量,探索建立应急抢险队伍协作机制。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办)、村(社区)组建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强化各级综合救援队伍人员配置、装备配备、日常训练、后勤保障及管理考核。
  2. 推进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市、区县两级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卫生、气象、地震、交通运输、森林防火等重点领域专业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供水、供电、供热和燃气、通讯等公共服务应急保障队伍建设。
  3. 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按照《陕西省应急志愿者队伍管理办法》,协同共青团、红十字会、工会、社区及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争取到2020年实现每个社区建立一支应急响应队。不断加强应急志愿者招募、审核、建档、培训、组织等日常管理,做到在紧急状态下志愿者队伍根据各级政府的统一安排,迅速集结,开展工作。
  4. 完善应急专家队伍建设。修订《铜川市应急管理专家库管理办法》,进一步充实市级应急管理专家库,建立专家常态和非常态下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机制。加强对专家库专家的管理,组织专家参与应急管理学术研究、应急演练、应急能力评估和科普培训等活动,提高专家与应急队伍的配合能力。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辅助决策作用,把专家智力引向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处置和后期评估的各个环节,提高应急处置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四)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储备管理机制,统筹规划全市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库和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建立完善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逐步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紧急配送和监管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灾物资紧急动员能力。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应急物资协调保障和信息共享。
  1. 健全物资保障储备管理机制。按照《陕西省应急物资保障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物资储备、管理、调用与补偿等机制。深入开展应急物资普查,建立健全物资储备目录、补偿标准和突发事件现场物资保障管理规范。全面加强基层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市、区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及乡镇、社区基层物资储备点。抓好粮油、成品油、卫生应急药品器械等重要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开拓社会代储渠道,完善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建立家庭储备产品目录,支持引导公众开展家庭应急储备,优化应急物资储备结构,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
  2. 强化紧急调运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市、区县两级应急物资调度平台,强化综合动态管理。建立健全紧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公路、铁路交通枢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储备水平。加强城乡交通、通信、电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依托社会物流网络等社会运输能力,建立联合运输网络系统及协调机制。建立完善应急物资紧急调运绿色通道和征用补偿机制。
  3. 提升紧急通信保障能力。加强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应急通信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提升系统瘫痪时的快速恢复能力,提升解决网络堵塞等故障能力。完善应急通信综合支撑体系,为人员密集和突发事件地区提供应急通信保障。加强应急通信白名单管理,对全市白名单进行梳理汇总,建立严格的白名单加入、退出机制,对在网白名单实行动态备案管理,确保白名单资源得到合理、充分应用。
  (五)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推进各级应急平台建设,完成市级应急平台升级,完成区县应急固定平台建设和移动平台部署,开展乡镇应急平台试点建设,继续完善各专业应急平台和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实施平台的专业运维,提升保障能力。
  1. 加强各级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加快市、区县两级应急平台建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建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实现对突发事件的信息集成、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和综合评估等主要功能,提升应急管理综合指挥能力。完成市级应急平台优化升级和区县应急平台建设。开展乡镇应急平台试点建设,逐步实现省、市、区县三级和试点乡镇应急指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打通省、市、区县、乡镇四级应急信息快速报送渠道,实现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等主要功能,保证突发事件处置决策科学高效。
  2. 推进专业应急平台建设。在各部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信息报告、风险管理和预测预警等功能。逐步实现相关专业应急平台之间、政府应急平台和专业应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推进建设标准统一的数据交换中心与数据库,实现各级各类应急平台数据的交换、共享和整合。加强公安指挥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反恐应急能力。健全市、区县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统筹区域医疗资源,实现对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紧急医疗救援等的指挥调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国土资源、食品药品、农业、林业、物价、信访、环保、地震等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
  3. 加强应急平台保障能力建设。根据《陕西省应急平台设备分类与维护管理规范》和相关规定要求,进一步规范应急平台运行维护相关制度。通过购买专业服务,加强业务培训等方式,提升平台运维服务保障水平。
  4. 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方式。满足市民公共服务需求,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结合“智慧铜川”需求,建立铜川智慧城市“12345”便民服务中心,关注民意诉求,化解矛盾隐患,全力打造“一号通”便民服务体系,减少社会风险点。
  (六)科普宣教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应急科普宣教工作,完善应急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1. 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普及。大力弘扬应急文化,提升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等应急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科技之春宣传月”“全国土地日”“地球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借助移动电视、互联网、手机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科普展览、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大应急管理研讨、交流和宣传力度,推动公共安全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活动深入开展,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2. 完善应急教育培训体系。整合现有教育和培训资源,不断推进应急管理知识进课堂工作,全面普及应急管理知识。把应急管理知识纳入公务员培训,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工作能力。建立应急管理实务培训长效机制,通过举办应急管理实务培训、专题研讨等形式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七)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建立第三方评估调查机制,健全灾情评估体系,加强灾情快速获取分析能力建设。完善快速恢复机制,科学编制恢复重建规划,规范实施恢复重建。
  1. 健全灾情评估体系。建立突发事件灾情评估制度,按照陕西省突发事件评价指标,规范灾情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引入第三方调查评估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置过程进行综合调查评估,科学判定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分布范围、损失程度及发展趋势等,为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2. 强化恢复重建体系。加强供水、供电、燃气、通信和交通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破坏情况调查和快速抢险能力建设。完善政府紧急调用应急物资配套制度,保障受灾地区食品、药品、饮用水、衣被、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快速供应。健全灾区社会秩序恢复机制,进一步完善灾区疫情处置和紧急医疗救援机制。完善救灾资金分配、使用监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科学实施恢复重建。依据灾情评估,统筹考虑单一灾种与多灾种防范,合理规划重建方式、优先领域和空间布局,科学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实现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责任明确、公开透明、监督有力、多元投资的恢复重建机制。
  4. 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灾后救助服务作用,鼓励和引导单位、个人、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服务,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救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与金融保障机制。建立应急救助多元长效机制,对不同救助对象开展生活帮扶、心理救助、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理论及应用研究,加大关键领域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推动应急产业发展。
  1. 加强应急管理应用研究。积极借助外部智力,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交流。结合我市实际,开展应急管理专项课题研究,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2. 加强关键领域技术应用。针对我市产业结构特点,重点开展矿山事故、危化品泄露、交通运输事故等领域的重大应急技术、装备和防护产品应用。通过政策扶持、政府购买、项目带动和协同攻关,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应急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加快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推广应用。
  (九)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加大基层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打造应急管理第一道关口。继续推进基层应急示范点建设,提升基层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 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区县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岗位职责,落实责任人员,保障经费投入,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办)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消除应急管理工作盲区,探索社区、农村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的模式和思路。
  2. 加强基层应急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基础设施设防等级,强化城乡建筑特别是学校、医院、体育场等公共设施的防灾能力。加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不断满足社会应急避难需求。
  3. 强化基层风险管理。结合中德灾害风险管理全球倡议耀州试点项目成果,强化各类风险隐患管理。完善基层信息报送机制,推广社区志愿者应急响应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第一响应人”培训,提升基层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4. 推进基层示范点建设。开展不同类型基层示范点创建,加强示范点全过程管理,建立完善进入退出机制,进一步提升示范点建设质量。推进省级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开展市级示范点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示范点引领带动作用。
  五、重点建设项目及责任分工
  “十三五”期间,在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应对较大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重点规划4个方面7个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按规定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后负责实施。初步匡算,总投资额为3435万元。
  (一)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应急物资保障调度系统。加快应急物资保障调度系统建设,整合采购、运输、储备、装卸、搬运、分拨、配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强化紧急调运保障能力,进一步规范物资储备、管理、调用与补偿等机制。(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民政、财政、国土资源、林业、水务、卫计等部门配合)
  (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气象应急监测体系与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升级改造。整合已有资源和利用成熟技术,建设加密气象监测网站以及多普勒雷达数据业务系统,完善气象应急监测体系;实现区县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全覆盖;继续推进会商指挥平台、数据共享系统、应急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等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辅助系统建设;优化升级预警信息发布载体,实现四大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全覆盖。(市气象局牵头,各区县政府和市公安、民政、卫计、安监、国土资源、水务等部门配合)
  (三)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应急平台优化升级。在“十二五”市级应急平台基础上,依托省级平台,建设市级综合应用系统,形成信息传递、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监测预警、分析评估等功能,提升综合应急指挥能力;建设市级应急移动信息平台,实现现场与市应急指挥中心信息交互、领导在线批示等功能;完成区县应急固定平台和移动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全市、天地互备的应急通信网络。(市应急办牵头,各区县政府和市应急委各成员单位配合)
  (四)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1. 校园一键式报警系统建设。在学校重要部位安装一键联网报警、视频监控等设备,与公安机关现有接报警系统对接。通过启动一键联网报警设备,将警情位置、现场视频等同步推送至学校安保部门和公安联网报警系统,实现校园突发案(事)件快速响应、多级联动、就近出警、有效处置。(市公安局牵头,市教育局配合)
  2. 基层示范点建设。完成2个省级标准化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每年创建3-5个市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基层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市应急办牵头,各区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配合)
  3.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到2020年,全市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113.8hm?,建成2个标准化避难场所。(市地震局牵头,市林业、体育、规划、城市管理等部门配合)
  4. 中德灾害风险管理全球倡议耀州试点项目。加强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国家行政学院和省应急办的沟通交流,系统借鉴和汲取发达国家灾害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打造灾害风险防范“耀州模式”,建成具有示范推广作用的科学应对体系,有效提升全市基层灾害风险防范水平。(耀州区政府牵头,市应急办配合)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本辖区或行业应急管理主体责任,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和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应急委和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的职能,切实按照《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结合工作实际,统筹安排部署,加强协调衔接,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应急投入,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应急体系建设资金要向《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突发事件多发重发地区和领域倾斜。进一步完善紧急情况下财政资金快速拨付制度,保障突发事件应急支出需要。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应急产业发展。
  (三)强化制度建设,提供《规划》实施政策支撑。进一步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大应急相关法律法规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认真落实应急产业发展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的事前防灾防损和事后经济补偿作用,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
  (四)强化宣传培训,营造《规划》实施良好氛围。围绕“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开展《规划》宣传培训。承担主要建设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的单位要组织专题学习,确保《规划》理解执行到位。同时,积极利用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题宣传,提高公众知晓率,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督导评估,建立《规划》实施长效机制。本《规划》是统筹和指导全市应急体系建设的市级专项规划。各区县政府、市级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建立以市应急办牵头抓总,以责任单位自查和专家队伍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督导评估长效机制,定期对《规划》进展和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确保《规划》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全面完成。
  附件:《“十三五”铜川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汇总表.doc


网络编辑:机要科
信息审核:机要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