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铜川2030”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来源:市卫计局 发布时间:2018-01-15 11:25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为贯彻落实中、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扎实推进健康铜川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健康铜川框架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形成,深化医改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重点领域、行业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治理路径和模式基本形成,健康环境明显改善。影响健康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环境更加健康优美,人人享有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健康铜川发展评价指标持续改进,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健康铜川行动阶段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达标。
  到2030年,健康铜川基本建成,健康优先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更为完善,健康生活方式更为普及,健康服务更加公平可及,基本建成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社会与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健康城市建设格局。
  ——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居民身体素质显著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8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1.3/10万、4‰和4.5‰以下,生存质量显著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以上;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到94%以上,身体素质明显增强。
  ——健康环境基本形成。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建成国家健康城市。
  ——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加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基本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健康产业规模基本形成。健康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基本建立,健康产业规模和比重明显提升。
  ——健康管理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健康促进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卫生与健康投入明显增加,实现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健康铜川建设主要指标

领域

主要指标

2015年

2020年

2030年

负责单位

健康水平

人均期望寿命(岁)

75.7

77

78.8

市卫计局

婴儿死亡率(‰)

4.03

5.00

4.00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68

7.00

4.50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0

14.0

11.3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87.2

92.0

94.0

市体育局

健康生活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8.3

16

30

市卫计局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万人)

34

45

51.6

市体育局

成人吸烟率(%)

35.07

30

20

市卫计局

健康服务与保障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7.98

比2015年降低10%

比2015年降低30%

家庭医生签约率

42.54

全覆盖

全覆盖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

30.0

24.0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5

3.01

3.51

健康环境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89

93.6

全覆盖

市水务局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80.0

85.0

全覆盖

市爱卫办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73.7

80.0

持续改善

市环保局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50.0

56.0

持续改善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2.5

全覆盖

全覆盖

市城管局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率(%)

53.2

90.0

95.0

市环保局

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80

85

95

市农业局

  二、行动计划
  (一)建设健康环境
  1.健康城市建设行动。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到2020年,“健康细胞”建设全面开展,建成省级健康城市,宜君县建成省级健康县城,国家级卫生乡镇数量提高到全市乡镇总数的20%。到2030年,建成国家级健康城市,宜君县建成国家级健康县城,国家级卫生乡镇数量提高到全市乡镇总数的50%。(牵头单位:市四创办)
  2.“美丽铜川”建设行动。以建设“美丽铜川”为目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环境整治,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动低碳、绿色、循环发展。到2020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80%,重污染天数下降30%以上;细颗粒物(PM2.5)与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均下降20%以上;全市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划目标水质要求;全面推行河长制,漆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调整后V类标准;彻底消灭建成区黑臭水体;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减少8%,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比2015年减少10%,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累计降低1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2%;计划造林达到42万亩,全市森林面积达到2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5%;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6亿立方米;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完成率达到100%;城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污水管网收集率达到9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建成10个左右最美乡村(示范片区)、50个左右示范村、100个左右精品村、200个左右达标村,每个区县至少建成2个3A级以上的美丽乡村景区。到2030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市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农村自来水全面普及;形成科学完善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体系。(牵头单位:市环保局)

健康城市建设和“美丽铜川”建设项目

①健康城市建设项目。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健康城市与健康村镇建设综合试点,卫生城市、卫生村镇创建。“健康细胞”工程建设。
②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项目。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城市空气污染、矿区地下水污染等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项目。
③水环境治理和饮水安全项目。开展渭河河流环境综合整治,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实施漆河、沮河、赵氏河流域治理及景观改造工程。提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加强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完成污泥资源化处理工程、中水回用工程、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渭河流域石川河上游漆沮两河污染治理及综合整治、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医疗废水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污水管网建设等项目。
④治污降霾保卫蓝天项目。重点实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项工作任务。完成集中供热(南市区)、煤烟污染治理、城市气化、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治污降霾“非煤矿山专项整治”等项目。
⑤节能减排项目。重点实施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措施,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和VOCS等主要污染物年度削减任务。完成工业企业精细化管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水泥窑协同处置10万吨/年城市产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固体废物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等项目。
⑥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修复工程。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沮河湿地、赵氏河国家湿地公园、美丽乡村、城市绿廊、海绵城市、药王山周边水泥建材企业拆除工程等建设项目。

 
  3.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行动。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及人群密集区防控监管,全面营造居民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实施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全品种质量可追溯,监督实施中药材和药品生产及医疗机构制剂等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省级园区提质增效工程,带动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到2020年,药品安全重点产品追溯体系基本建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率100%。到2030年,全市实现食品药品安全质量全系统联动、全过程监管、全品种覆盖、全链条追溯,建成药品最安全市区。(牵头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综合监督及食品药品安全项目

①重点监督抽检网络建设项目。医疗机构、公共场所、学校和供水单位、采供血机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和涉水产品生产企业监督抽检网络建设。
②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建设与风险监测项目。充实更新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网络、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网络与溯源平台。食品生产企业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
③食品药品安全实验与信息管理项目。配备食品药品检验监测仪器设备,建设医疗器械基础实验平台、追溯监测平台及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实验室管理系统。
④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项目建设48个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集中打造照金(小丘)、步寿塬、黄堡、周陵、福地(棋盘)五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一对一”监管,全年抽检合格率在96%以上。

  
  4.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安定有序和经济社会系统持续运行为核心目标,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应急队伍体系、监测预警能力、物资保障体系、基层应急能力、应急平台体系和科普宣教体系,全市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严密,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基本成熟,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事故总量显著减少,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职业病危害防治取得积极进展,安全生产总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到2020年和2030年,力争实现道路安全事故万车死亡率分别下降15%和3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到95%以上。(牵头单位:市安监局)

公共安全保障项目

①监测预警能力建设项目。建立预测预警预防机制,提升科学监测、评估、预警、预防社会稳定风险的能力。完成气象应急监测体系与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升级改造。整合资源及技术,建设加密气象监测网站以及多普勒雷达数据业务系统,完善气象监测体系。实现区县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全覆盖。建设会商指挥平台、数据共享系统、应急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等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辅助系统。优化升级预警信息发布载体,实现四大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全覆盖。
②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项目。依托省级平台,完成市级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完成市级应急移动信息平台和区县应急固定平台和移动平台建设。
③基层应急能力建设项目。完成校园一键式报警系统和2个省级标准化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每年创建3-5个市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成2个标准化避难场所。完成中德灾害风险管理全球倡议耀州试点项目。
④安全生产能力提升项目。完成消防装备及基础建设提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安全大数据(安全云)、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危险化学品企业入园区、职业病预防控制、油气管线监测监控风险防控、城镇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地质灾害避灾搬迁等项目建设。建立铜川智慧城市“12345”便民服务中心。
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项目。深入开展平安铜川创建活动。推进社会治理方式手段智能化升级,实现综治维稳中心规范化建设、综治信息化建设和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健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⑥健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项目。健全完善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机制,建立高水平的精神卫生治疗康复机构,严格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以奖代补”政策,坚决防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推进煤矿开采、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领域企业的安全标准化工作,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健全完善食品安全各级政府总负责机制,落实食品药品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物流寄递新型物态业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检验投入,全面实现物流寄递100%实名登记、100%收寄验视、100%X光机安检。

  
  (二)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5.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构建以专业健康教育机构为引领、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支撑的健康教育体系,建立以健康促进为核心、社区为基础、家庭为单位、学校、工矿企业和公共场所为重点的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六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发展健康文化。到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6%。到203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牵头单位:市卫计局)
  6.学校健康教育行动。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序列教育体系。在600人以上规模学校(幼儿园)配备卫生室和校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身体发育特点,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每学期至少安排7课时,高等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讲座;制定健康教育课和体育课质量评价指标,纳入各教育阶段课程体系和学校考核指标体系,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加强校园传染病、常见病预防控制。(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7.合理膳食促进行动。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推进以“三减三健”为重点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全面开展公共场所禁烟,加强和规范戒烟咨询、干预指导服务。到2020年,实施临床营养干预计划,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面配备营养师;倡导开展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创建活动。加强学校标准化食堂建设;全市成人吸烟率下降到30%以下。到2030年,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全市成人吸烟率下降到20%以下;加强限酒健康教育,开展有害使用酒精监测。(牵头单位:市爱卫办)
  8.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建成市级精神卫生中心;搭建多部门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全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工作网络建设,在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推广设立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健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心理健康咨询科(室),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推进心理援助热线、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和网络平台建设。到2020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全覆盖。(牵头单位:市卫计局)
  9.全民健身行动。全面落实《铜川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到2020年,全市体育锻炼人数大幅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数达到39万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城市普遍建有“15分钟健身圈”,区县公共体育场和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市、区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站建成使用;国民体质测试人数突破2万人次,达标率达到国家标准;入网注册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突破2000人,达到每千人拥有2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基本达标,区县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每年不少于1次,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2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0%以上。到203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以上,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100%,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80%;各级体育社团基本健全,体育组织网络向社区、农村延伸,普遍建有便捷健身活动站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加强科学指导,促进妇女、老年人积极参与健身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休闲体育广泛开展。(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

①健康教育项目。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健康细胞示范建设项目。
②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项目。市级完成“一场两馆”建设,区县实现“三个一”,即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片室外运动场地。着力打造集体育、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全民健身设施,稳步推进以漆沮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区县公共体育场及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加快移民搬迁点、美丽乡村健身器材配送,实施以社区多功能运动场、革命老区红色健身步道为重点的体育惠民工程。
③重大竞赛项目。精心打造新年登高、冰雪大会、自行车赛、全民健身日展演赛、马拉松赛、足球联赛、篮球联赛等具有铜川特色的赛事活动,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2-3个品牌赛事活动。
④重点人群健康项目。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重点加快新区、耀州区主城区公办幼儿园建设。实施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及县城以上中小学校建设,改造提升149所,实施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改善提高5所。在600人以上规模学校(幼儿园)配备卫生室和校医,实现学校卫生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小学体育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完成市妇女儿童中心、市工人文化宫、市青少年宫建设项目。以陕西省残疾人足球训练铜川基地为示范,带动适合不同残疾人群需要的运动项目训练场所建设

  
  (三)优化健康服务
  10.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行动。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健康服务、医疗救治和卫生应急、综合监督四大体系,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到2020年,全市各级疾控机构建设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全市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90%以上;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完成市中心血站迁入新区建设;推进院前急救体系标准化和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加强食品安全风险和城乡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建设,推进卫计综合监督执法规范化管理。到2030年,建成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各级疾控机构建设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完成市中心血站规范化建设。(牵头单位:市卫计局)
  11.重大疾病防控行动。规范疫苗流通管理,全面落实国家免疫规划项目,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完善和推进艾滋病等10种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策略。到2020年,以街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8.5%以上;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较2015年降低10%。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慢性病健康管理,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较2015年降低30%。(牵头单位:市卫计局)
  12.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标准,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落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广泛开展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行动,提高服务均等化、同质化水平;深化流动人口全市“一盘棋”机制建设,关怀关爱留守人群特别是留守儿童,促进社会融合;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建立学生营养与健康监测评估制度;关爱青少年生殖健康,开展青春期保健服务。(牵头单位:市卫计局)

公共卫生项目

①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全面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开展麻疹、乙肝等疫苗可预防重点传染病监测项目。
②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市、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整合,完成乡镇卫生院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妇幼保健职能整合;完成市中心血站规范化建设;更新充实综合监督机构现场检测、执法取证等设备,达到国家规范化配备标准。
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补助标准与国家同步提高,逐步扩大项目种类和人群覆盖范围。

  
  13.母婴健康行动。按照保健与临床融合发展的功能定位,提升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使妇幼保健工作适应两孩政策放开后的服务需求。到2020年,全市孕产妇和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保持在95%左右,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保持在90%左右,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5‰、7‰和14/10万以下。到2030年,力争全市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4‰、4.5‰、11.3/10万以下。(牵头单位:市卫计局)
  14.重点人群健康行动。做好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管理,齐抓共管、综合施策,扩充资源,增强服务能力。到2020年,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乡镇、街办、社区和70%以上的村;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张,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的30%以上;实现老年人相对集中区域和养老机构周边的医疗机构全覆盖,使医疗卫生资源基本满足相应医疗保健需求;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实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全覆盖。到2030年,建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机构床位总数的30%以上,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15.健康扶贫行动。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深入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患者集中救治,各类贫困人口慢病患者实行100%签约服务管理。大力实施贫困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控制因病致贫、返贫增量。到2020年,我市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区县全部摘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改善,贫困人口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牵头单位:市卫计局)

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保障项目

①母婴健康项目。全面实施孕产妇系统保健免费基本服务项目。
②健康养老项目。完成市老年服务中心、印台区养老院建设,市、区县两级建设医养结合示范机构7个,其中市级3个,区县各1个。每年指导、扶持1个企业医院建成医养结合机构。
③健康扶贫项目。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因病致贫人口医疗救助。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
④流动人口健康服务项目。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计服务均等化和健康促进行动项目。
⑤残疾人健康服务项目。实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全覆盖。

  
  16.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设备投入,加快市人民医院新区二期工程、市传染病医院项目建设;认真落实《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左右;落实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出生人口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全员人口信息准确率达到95%。到2020年,覆盖全市居民的30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01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84人、床位数达到6.2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城乡县域内就诊率提高90%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到2030年,建成覆盖全市居民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51人;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牵头单位:市卫计局)
  17.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行动。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医管会领导下的执行院长负责制、院长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成一批紧密型区域医联体和医疗集团,推动省市联动、县镇村一体化发展,构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建立健全功能完善、分工合理、运转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就医新格局;建设全市医疗质量管控信息化平台,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全面实施标准化、表单化的临床路径管理;持续推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提高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建设省、市、县、乡四级脑卒中、心猝死等绿色抢救体系、新发传染病诊疗体系。到2020年,二级及以上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降到30%左右;个人卫生支出降到卫生总费用的30%以下;二级及以上医院全部建成感染管理质量与控制中心;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下降到8日以下,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10%以内,院内感染发生率下降到3.2%;30天非计划再次入院率不高于2.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65%以上,二级及以上医院下转人数达到30%左右;市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到2030年,二级及以上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降到20%左右;个人卫生支出降到卫生总费用20%以下;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下降到6日以下,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8%以内,院内感染发生率下降到2%;30天非计划再次入院率不高于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70%以上,二级及以上医院下转人数达到40%左右;市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5%左右。(牵头单位:市卫计局)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①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完成市人民医院新区二期工程和市中医医院项目。各区县均建成1所标准化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改建完成1所传染病和1所精神病院。
②基层卫计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完成乡镇、村、社区机构标准化建设。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所、社区卫生服务站8所,总面积达到9.8万平方米。每个行政村至少设立1所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全科医生工作室和健康小屋。实施家庭医生、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三个一”工程。
③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建设省、市、县、乡四级脑卒中、心猝死等绿色抢救体系、新发传染病诊疗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
④临床专科能力建设项目。实施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成5个国家级重点临床专科、10个省级重点临床专科。二级以上医院院前急救、公共卫生科室和医疗质量管控体系建设。
⑤计划生育服务管理项目。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创业和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程。创建国家级幸福家庭示范市、2个省级幸福家庭示范县和1个国家优质服务先进县。改扩建市、县、镇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心。实施出生人口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程。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免费婚检项目,免费发放计划生育避孕药具。

  
  18.中医药传承创新行动。加大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战略合作,提升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孙思邈医院运营水平;加大与国家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战略合作,推进“四基地一医院”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和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挖掘整理民间中医特色诊疗、传统中药技术,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开展社会办中医试点,大力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探索社会办中医新模式。到2020年,所有区县级中医院达到二级中医院水平,全面建立治未病科,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设立中医科;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所有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基本服务;实现全市孙思邈中医堂建设全覆盖。到2030年,建成国家级金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医养结合示范基地。(牵头单位:市中医药发展局)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项目

①中医药服务体系项目。完成1-2个中西医结合示范医院建设。市中医院和区县中医院分别达到三甲和二甲标准。建设15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力争建成1-2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
②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实施中医“治未病”、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孙思邈中医堂、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药王山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提升、“大医精诚”医德思想培训等项目。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开展名中医工作室建设。
③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实施中医药人才“十百千万”工程。完成金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家级中医医养结合示范基地、药王山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及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完成中医药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中医药健康服务示范基地、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立中医肾病康复医院。

  
  (四)完善健康保障
  19. 健康投入行动。健全政府健康领域投入政策,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卫生与健康投入纳入优先保障领域,全面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务责任。公共财政重点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民健康促进、重大疾病防控、全民医疗保障、健康环境改善等重点领域和贫困地区、基层社区等薄弱环节投入。建立卫生健康投入专项督查机制,开展健康投资绩效监测和评价。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城市建设,形成多元化卫生与健康筹资格局。(牵头单位:市财政局)
  20.社会保障行动。加快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整合,完善职工医保政策,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探索建立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应急救助、医疗救助和商业保险“一站式”服务;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医疗费用联网结算。到2020年,职工基本医保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职工基本医保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75%左右,逐步缩小实际报销与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稳定在80%和75%以上,实际报销与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差距明显缩小;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显著提高。(牵头单位:市人社局)
  21.药品供应保障行动。各级医疗机构全部通过省级平台采购药品和医用耗材;建立全市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补偿政策、基本药物制度与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衔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品种全覆盖;加强特殊人群基本用药保障,促进基本药物公平可及。到2020年,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耗材采购全面实行“两票制”;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配送和使用实行全程信息化监督;二级及以上医院全部设立总药剂师。到2030年,建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耗材采购市级谈判机制,实现药品和医用耗材阳光采购。(牵头单位:市卫计局)
  22.卫生人才培养行动。加强卫生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加大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训力度;完善住院医师、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对紧缺人才优先聘用录用、优先晋升职称;加紧培养面向村卫生室的3年制农村医学生,充实村医队伍,建立村医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到2020年,社区每万名居民有2名全科医生,中医类全科医生占社区全科医生配备比达到20%,逐步将精神科医生、康复医师、营养师等专业人员配备到位;护士按与全科医师1:1.5的标准配备。到2030年,社区每万名居民有3名全科医生,中医类全科医生占社区全科医生配比达到25%。(牵头单位:市卫计局)

健康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①基层卫计人员能力建设项目。实施为区县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招聘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计划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试点。
②医疗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全科医生转岗培训100人,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100人(其中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20人),培训县级医院临床骨干医师80人。
③医学杰出骨干人才推进项目。培养引进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重点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和特色专科人才。

  
  (五)发展健康产业
  23.健康旅游促进行动。加大药王山养生基地等品牌宣传,开发挖掘养生旅游资源,打造具有铜川特色的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养生保健旅游项目,开发具有铜川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牵头单位:市旅游发展委)
  24.体育资源共享行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专业化运营公司,打造一批区域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提高全民健身参与度和体育场馆利用率;依托市、区县两级体育场馆资源,构建集全民健身、体质监测、康复医疗、健康信息管理、培训为一体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鼓励开发适合不同年龄各类人群特点的休闲健身项目,开发特色旅游休闲健身项目,打造一批户外体育旅游线路,形成体育健身休闲与旅游、康复、餐饮、地产等配套的体育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25.中药材规范种植行动。按照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的思路,采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发展黄芩、丹参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培育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中药材规范种植体系。到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年产量达到5000吨。到203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牵头单位:市农业局)

健康产业发展项目

①健康服务业机构与基地项目。完成铜川孙思邈健康园、药王大健康产业孵化园建设。
②中药产业发展项目。完成耀州孙思邈中医药产业园、新区中药饮片二期建设项目。
③健康旅游项目。积极推进药王山、玉华宫、照金香山景区养生旅游项目建设。

 
  26.应用医学研究行动。加强与省、市高校合作,开展心血管、脑血管、骨科、血液科等重点课题联合攻关,提高科研水平和操作技能;加强医学应用科研,开展心脑血管病防治、常见肿瘤的早期预防及诊断、重大出生缺陷和遗传病防治、创伤类疾病治疗、急救诊疗、老年病干预防治、社区疾病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信息管理与应用、中西医结合及医养结合等课题研究,选择先进适用医学技术在全市推广。(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27.信息化建设行动。加强信息化建设,将全市建设成宽带网络无处不在、智慧应用触手可及、政务服务高效透明、社会治理精准精细、信息经济融合创新、网络安全自主可控的新型智慧城市;推进省、市、县三级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全员人口数据库,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到2020年,以市为单位统筹建设全市人口计生及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的融合与共享;基本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医疗覆盖率达到50%。到2030年,全面实现人口健康信息规范管理和使用,实现全市远程医疗系统全覆盖。(牵头单位:市卫计局)

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

①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完成智慧城市建设。
②人口健康信息化基础项目。完成省、市、县三级信息化平台建设,健全五级信息网络。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全员人口数据库。加强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6项业务信息系统间协同。开展健康大数据标准规范化研究、分析和应用服务。
③卫生信息化项目。完善市级居民健康信息管理平台。推进药品采购平台与医疗健康平台、医保平台、医院HIS系统全面对接,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探索建立“云医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健康铜川建设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卫计工作领导担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筹推进健康铜川建设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卫计局,承担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考核评估等职能。各区县、各部门围绕行动计划抓紧制定出台各自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形成党委统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健康铜川建设取得实效。
  (二)强化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增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方针政策,宣传健康铜川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宣传健康铜川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不断增强居民的责任感、使命感。每年向社会公布健康铜川推进情况和铜川居民健康状况。加强正面宣传和典型引导,及时传递健康领域正能量和政府声音,增强社会对健康铜川建设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宣传健康、关注健康、支持健康铜川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考核评估。实行健康铜川建设专项考核,主要行动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与“三项机制”结合起来,作为综合评价各区县、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区县的考核,重在评价健康城市、健康县城创建和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落实情况;对行业部门的考核,重在评价促进全民健康的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康铜川建设年度工作情况报告、通报、激励表彰和问责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对各区县、各部门实施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评估,保障健康铜川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网络编辑:乔诚
信息审核:许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