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铜川市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来源: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2018-04-08 11:46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保存 收藏

各区县教科体局、市教育局新区分局,局属各学校:
  

  现将《铜川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铜川市教育局
2018年4月3日


铜川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现状与趋势
  近几年来,全市教育信息化共投资8322.5万元,购置触控一体机、电子白板、教师用笔记本电脑、学生电脑、多媒体设备,建设校园电视台。目前全市教室和部室多媒体设备全部配置到位,所有一线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学生用计算机达10:1,接受过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专任教师3818人,信息化工作人员数310人,“校校通”“班班通”全覆盖的良好环境已然形成,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中省两级 “人人通”平台注册教师达到90%以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化教学研究和创新应用成为常态,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与能力大幅提升。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全市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信息化区域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教育信息化思想认识和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深化;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习近平主席关于“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论述指明了教育信息化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途径。未来一段时期,面向国际化和全球化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等重要任务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主要目标 
  提升“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管理、应用水平,健全智慧教育体制机制和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加快建设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以下目标。
  融合应用深入开展。紧扣教育质量主题,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困扰教学、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培育一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应用优秀案例,开展包括“智慧校园”示范校、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区等在内的创建推广活动,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得以凸显。
  优质资源广泛共享。以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中的深入应用和教学资源沉淀为基础,促进优质资源不断开放共享,初步形成以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教育机构和企业广泛参与的在线教育与远程教育服务体系。
  网络和信息安全得以保障。教育领域网络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规范逐步完善,防护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与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网络安全体系,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局面得以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机制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信息化部门统筹推进、其它部门协同推进、融合应用的机制生态;初步形成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和规范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持续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供给模式;初步形成健全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和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
  三、主要任务
  (一)继续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
  积极建设智慧校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使用或对接国家核心系统、省级通用系统,建成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各类特色系统,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科研、资产等的智能化管理。积极推进录播系统建设,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每校建成录播教室1-2间,每个区县建有全自动录播教室。积极推进“无线校园”建设,城镇各类学校应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配备师生用教学终端。
  (二)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
  充分利用智能化教育环境,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学习者学习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中小学建设智慧教室,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STEAM(跨学科学习)教育、TBL团队协作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基于教育大数据,积极开展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积极建设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整合各类信息网络系统和学习资源,着力推进家校互动、远程学习。依托区域教育云和智慧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个人及机构网络学习空间,真正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三)加强教育信息化科研。
  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科研先导的作用,掌握国内国际教育信息化动态,学习混合式教学、STEAM(跨学科学习)教育、智慧教育和创客教育等新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教研活动中紧跟信息化发展形势,掌握数据采集、课堂分析、数据诊断等信息化工具,指导学校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积极组织和指导教研部门和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和实践,以课题带动信息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着力打造教育技术名师工作室、教育信息化创新团队。推进基于网络的城乡、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远程研修和学术交流合作等。加强基本应用能力培训,完成新一轮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任务。强化管理人员专项培训,进一步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开展电子白板、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应用培训。将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
  (五)积极推进创新项目与活动。
  探索虚拟现实、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新技术新装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拓展教与学空间,优化教与学过程。通过数据动态采集、实时分析和学习诊断,实现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精准化,促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大力推进学科教室和创新实验室建设,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STEAM(跨学科学习)教育和创客教育等教学新方式,建设学校创客空间和创客教室,加快创新类课程和教学衔接,促进基于技术的自适应学习,实现学习与创造一体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
  (六)切实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全面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和中省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和问责机制,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统筹协调网络安全与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区县和学校要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和日常事项申报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专项教育和培训,建立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全体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科学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具体目标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明确教育信息化行政职能部门、业务技术部门等主体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中的责任与义务。加强各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形成部门联动、协作的长效机制。各学校要健全教育信息化机构,制定建设现代化校园长远规划。
  (二)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相关文件规定,协调编制、人社等部门,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按照新的发展形势,充实专业技术力量。学校要明确分管领导和负责人,规模以上学校要成立信息化管理机构。充实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通过专业岗位招聘、兴趣特长转型培养、福利待遇吸引等多种途径,把技术精、责任心强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到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队伍中来,解决信息技术力量薄弱问题。各县区教师招聘时要优先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实现“一校一师”目标。
  (三)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检查制度,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激发学校和广大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考核机制,将建设情况、质量成效纳入区域教育工作年度目标考核,抓好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和教育信息化骨干队伍建设,定期总结表彰。各学校要制定具体方案,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情况进行评估考核,要注重用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引导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益,全面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素质教育。
  (四)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切实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各县区要设立智慧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设施设备维护、网络使用等教育信息化经常性支出。加强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统筹使用,确保不少于10%的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运维、数字教育资源购置、教师培训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把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扶贫重要内容,落实项目资金,改善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条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形成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网络编辑:何江艳
信息审核:贺萌颖